忽必烈为何能迅速崛起,并最终成为元朝开国皇帝?

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能成为元朝的开创者,并非一路平坦,经历了很很多磨难,但忽必烈用对了一批汉人,使其成功崛起并入主中原当皇帝。

忽必烈是拖雷正妻唆鲁和帖尼的二儿子,与蒙哥是同胞兄弟。1216年出生,自幼生长在草原之上,练就了骑射之术。8岁时因射死兔子和山羊而被受到成吉思汗的喜欢,得到成吉思汗的拭指。所谓的“拭指”,是蒙古一种风俗,在小孩第一次打猎时,将内和油脂涂在他们大拇指上,祝贺他们的成功。

1232年,拖雷死后,忽必烈与兄弟们在唆鲁和帖尼的教导下,茁壮成长。拖雷的死有些奇怪,但拖雷儿子们在母亲严厉教导下,拖雷家族躲过了很多权力之争,也为拖雷家族崛起奠定了基础。

接触儒学

窝阔台当大汗时,对汉地进行了分封,拖雷家族得到了真定府,于是拖雷家族与真定府便有无法分割的关系。1242年,燕京禅学大师海云和尚被召开拖雷家任兀鲁思,他还带着徒弟刘秉忠一同前来。

这个海云和尚不是一个简单的僧人,而是一个精通儒学的大师。而刘秉忠更是“於书无所不讯,尤邃於《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试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批诸掌”。

海云和尚的到来改变了忽必烈,期间忽必烈向海云和尚诗教佛法时,海云和尚则借佛法向忽必烈传授儒学之道,据程钜夫《雪楼集》记载,海云和尚曾对忽必烈讲:“宜稽古审得失,举贤措枉,以尊主庇民为务。佛法之要,孰大于此?”忽必烈又问“佛法中有安天下之法乎”?海云乘机向忽必烈建议:“求天下大贤碛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此时海云和尚带来的刘秉忠便登台了。

正是刘秉忠向忽必烈讲了很多儒家学说,让忽必烈产生兴趣,此后忽必烈接受儒学并潜心学习儒家,可见他是最早一个接受儒学的蒙古人。因为儒学对忽必烈太深,后来海云南归后,刘秉忠留在拖雷府中,并对忽必烈进一步深化影响,忽必烈儒学造诣大涨。刘秉忠父亲去世后,忽必烈给其百两黄金,并派人送他回老家奔丧,服丧后,又立即让他进入府中。

刘秉忠开始向忽必烈系统提出他的儒家治国主张,涉及礼乐、典章、法度、纲常等方面。而且指出蒙古存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后来,一个叫赵璧的云中怀仁人因为通晓蒙古语被召至蒙古,向蒙古学生传授儒学,此人也受到忽必烈的重视,经常召他来为忽必烈讲课。

通过刘秉忠和赵璧的灌输和影响,忽必烈对中原历代皇帝的治国之术有了初步了解,据《元史》记载,忽必烈“好访问前代帝王事迹,闻唐文皇为秦王时,广延四方文学之士,讲论治道,终致太平,喜而慕焉。”自1244年,忽必烈开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此时忽必烈心中的帝王梦已经形成。

刘秉忠、赵璧二人还向忽必烈介绍推荐了很多中原人才。忽必烈也对中原事务感兴趣,并搜罗和召见了很多中原汉人人才。比如金朝末年的状元王鹗被忽必烈召来,忽必烈对其很尊重,“朝夕接见,问对非一”,王鹗“进讲《孝经》、《书》、《易》,及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之变”。忽必烈也产生用汉法治理国家想法,他对王鹗说:“我虽未能尽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

忽必烈为何能迅速崛起,并最终成为元朝开国皇帝?有一关键秘诀

重用汉人

忽必烈崇儒治国想法产生后,他意识到必须多召集人才聚到自己的身边,才能像李世民一样具备问鼎大位的实力。此后冀宁交城人张德辉、顺德沙河人张文谦、通州人李德辉先后被召到忽必烈府中,忽必烈也获得了他们治国策略。比如他曾问张德辉:“孔子没已久,今其性安在?”“或云辽以释亡,金以儒亡,有诸?”“祖宗法度具在,而未设施者甚多,将若之何?”“农家劳作,何衣食之不赡?”“孔子庙食之礼何居”?“今之典兵与宰民者为害孰甚?”一连串疑问让张德辉给出解决办法。张德辉对忽必烈说:“谦明切直,多所开悟”。于是,忽必烈按照张德辉的要求,开始兴学收徒,并开始按照儒学的礼仪进行。

忽必烈为何能迅速崛起,并最终成为元朝开国皇帝?有一关键秘诀

张文谦以“占对称旨,擢置侍从之列,命司王府教令笺奏,日见信任。”李德辉也被留在王府教授诸王。这些人除了向忽必烈讲解儒家治国之道外,也向忽必烈推荐了一大批儒学人才,比如元好问、李冶、白文举、郑显子、高鸣、李涛等人就是此时成为忽必烈幕僚。此时忽必烈身边形成了“弓旌之招,蒲轮所迓,耆儒硕德,奇才异能之士,茅拔茹连,致无虚月。”

1250年,赵璧给忽必烈招来又一个能人,这就是姚枢。此人是营州柳城人,后来迁居洛阳,曾任燕京行台郎中。因不满于行台长官,辞官隐居辉州,潜心研究程朱理学。姚枢以了忽必烈手下,他建议忽必烈“虚己受言,可大有为,乃尽其平生所学,为书数千百言,首以二帝三王为学之本,为治之叙,与治国平天下之大经,汇为八目,曰: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次及救时之弊,为条三十。”为忽必烈治国理政提出了具体措施,忽必烈十分高兴,每次遇到事情都征询他姚枢的意见,并让担任世子的老师。

在蒙哥继位前,拖雷兀鲁思已经网罗一批有才之人,也使忽必烈后来治理汉地有了方法。此后蒙古依靠汉人治理中原的思路逐渐形成。

以儒治地

蒙哥继位后,蒙哥让忽必烈治理漠南军国事务,忽必烈离开漠北,开府于金莲川,现在内蒙蓝旗滦河上游一带。忽必烈从此有了用武之地,他利用从儒臣那里学到和积累的汉法运用到实际中。再加上那些忠心于他的儒臣,忽必烈在蒙古和汉地之间建立了自己的威信,笼络人心。但更重要的是,忽必烈远离漠北,避开了蒙古内部权力之争。

忽必烈治理漠南时,再次征召名士,其中有金朝进士赵良弼。1252年,张德辉、元好问建议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此时忽必烈手下云集一批能臣。再加上最早的廉希贤等人,忽必烈为将来登顶大位已经奠定了人才优势。

忽必烈为何能迅速崛起,并最终成为元朝开国皇帝?有一关键秘诀

忽必烈治理漠南取得了成效,此时姚枢建议“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赋之阜,有加汉地者乎?军民吾尽有之,天子何为?异时廷臣间之,必悔而见夺,不若惟持兵权,供亿之需取之有司,则势顺理安。”忽必烈同意。

蒙灭金后,漠南之地管理很混乱,百姓流亡甚重。但在忽必烈手下刘秉忠、张文谦建议刘肃、李简治理,很快流民复业,户口大增。忽必烈看到儒臣能力,从而更加重视儒士。后来忽必烈又在治理河南上取得大功,解决了蒙古军粮之需。

此后忽必烈又受命征云南,刘秉忠、姚枢等人跟随,忽必烈曾问“汝昨夕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之,吾能为之。”效仿宋太祖时的大将曹彬取南唐不妄杀人。忽必烈到了大理城,桃枢裂帛为旗,书止杀之令,未曾妄杀一人,于是民户得以保存,这与刘秉忠、姚枢功劳分不天。

1253年,蒙哥让忽必烈在汴京与陕西北京间自选一地,忽必烈接受姚枢建议,选择了关中,忽必烈分遣各将令驻守兴元诸州,同时把河东、解州、盐池分开以供应军食,屯田于风翔,严惩扰民的残暴行为,关陇实现了治理。而忽必烈还印钞,为忽必烈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他还以姚枢为劝农使,督导农耕,许衡为提学使,兴办教育。同时,忽必烈还建立开平府,成为联系南北的一个理想城市 。

遭受挫折

忽必烈用汉臣治理汉地收到了成效,忽必烈的实力与名望也不断增强。但此时忽必烈却遭到了蒙古贵族保守势力的阻挠。

蒙哥继位后,他的思维与能力比不上忽必烈,他还依旧按传统的管理方式治理蒙古,靠军事征伐开疆拓土。此时蒙古同倍矛盾斗争不断,蒙哥并没有意识到,还以为自己是大汗,只要在漠北就能控制四方。

当忽必烈的威望提高后,蒙哥也意识到这位兄弟的威胁。由于忽必烈的汉法治理,使蒙古贵族和色目人的特权受到限制,因此他们必然要打压忽必烈。因此一些蒙古贵族向蒙哥告忽必烈“王府得中土心”,“王府诸臣鑫擅权为奸利事”。

蒙哥立即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甚至蒙哥南征南宋时,也不让忽必烈随征。蒙哥还派亲信阿兰答儿为行省随想,刘太平为参知政事,带领一帮人到陕西和河南两地调查财赋。这些人的特权很大,可以不用请示蒙哥就可以定一些人的罪行,甚至处死。此时忽必烈治理的两地中,出现了互相告状问题,一些汉人被处死。

阿兰答儿调查的目的就是打击忽必烈的政治势力,破坏他的改革计划。面对打压,忽必烈选择隐忍,甚至一些儒臣为了缓和蒙哥与忽必烈矛盾,甘愿当牺牲品。廉希贤等人便是此时为保住忽必烈而甘愿受死。姚枢建议忽必烈晋见蒙哥,解除蒙哥的疑心。他对忽必烈说:“帝,君也,兄也;大为皇弟,臣也,远将受祸。莫若尽王府妃主自归进行,为久居谋,疑将自释。”姚枢这个办法既有风险,也是良策。忽必烈同意了,忽必烈见蒙哥后,果然让蒙哥解除了疑团,蒙哥下令罢钩考局。而此时,塔察儿东路军失利,忽必烈请求率军南征,得到准许。

最终崛起

1258年,忽必烈从开平起兵,1259年到达邢州,他以杨惟忠为淮荆襄湖南北等路宣抚使,郝经为副从行。在用兵中,忽必烈还征召了宋子贞、李昶等人充当谋士,这两人为忽必烈定下征南宋的策略以及用兵之道。使忽必烈得以顺利征伐,还得到了民心。当忽必烈进攻鄂州时,他得到蒙哥战死于四川合川的消息,他采纳了郝经的《班师议》,与南宋密和,然后返回争夺汗位。

从忽必烈崛起到夺得汗位,后来登基当皇帝的历程看,他的成功之处主要得益于手下儒臣,正是这些人的辅佐,才使忽必烈拥有争位的条件。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44240022146253315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