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春秋战国,公元前403年就不得不提;说起赵魏韩三家的故事,公元前403年也必在其中;而史家巨制《资治通鉴》更是以公元前403年起始纪事。那到底公元前403年发生了什么让它充满话题,又是什么让这一年在历史上与众不同?
一、吴起出逃
杀妻求将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吴起也因此背上了一世骂名,最终受到鲁国国君猜疑,出走魏国,当时的魏文侯求贤若渴,正愁没有领军之将才,双方一拍即合,魏国从此开始一路狂飙,走在各国的前列,这件事约莫发生在公元前403年左右。
二、三家分晋
晋幽公九年,即公元前425年,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史称魏文侯)继任为晋国正卿,而有了吴起的辅助,魏国的实力越发强大,把秦国死死地压在西河之地,有了实力就想要名分,于是在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联合起来让当时的周天子承认了这三家的合法地位,《资治通鉴》开篇就写到: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我想当时身为晋国正卿的魏斯在其中肯定出力不少。
周朝的政治组织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王位,成为大宗,而其余诸子则外封建国,成为小宗,诸侯亦是如此。所以当时的诸侯也好,大夫也罢,其实和王室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看历史,华夏诸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是要找一个毕竟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许多国的君王权力虽然旁落,但以非公室至亲的大夫而篡夺或僭越君位的事,在公元前403年之前也是从未有过的。从此靠宗族和姻戚维持的组织不复存在,各个国家之间的征伐越加频繁,天下也就更乱了。
话说公元前403年前后,魏国因为最先改革(李悝变法),首霸于诸侯,在战国初期独领风骚,而在魏国为将的吴起在这种环境下也是耳濡目染,懂了不少门道。本来吴起留在魏国也不会有啥事,但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公元前386年吴起受到魏武侯猜疑出逃楚国,当时的楚悼王正想干一番事业,对吴起的到来大喜过望,吴起也是投桃报李,在楚国着手变法,有了魏国的积淀,吴起的变法开展的很快,短短数年就取得明显成效,当时诸侯各国皆畏服楚国,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就这样各国对改革似乎都有了兴趣,纷纷变法图强,改革开始延伸。
商鞅变法也是众人皆知,但有意思的事,商鞅变法离吴起变法不过短短20来年,约莫离公元前403年后50年左右。变法前的秦国东惧于魏,南恐于楚,日子并不好过,而当时的秦孝公看了魏、楚两国变法后的成效,也决意要改革,而商鞅的变法也是基于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对他们做了一次深华。最终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种经济方式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经济发展也因此迟滞。而商鞅变法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至此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经济形式就此产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738019736610669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