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一个不怎么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

公元265年,曹魏权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国最后一个皇帝曹奂将皇位“禅让”,由此魏国灭亡。

经过了司马家祖孙三代的努力,司马家族终于可以君临天下了。

但是此时的天下除了晋国之外,还有一个偏安江南的吴国。他们依靠着长江天堑立足江东已经数十年,并且吴国虽然马军和步军作战能力不强,可是他们的长江水军则称得上甲冠天下。

可是如果不能彻底平灭东吴,自己就无法做到君临天下。于是自公元269年开始,他便着手开始灭吴计划。

晋武帝司马炎:一个不怎么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他任命名将羊祜督军荆州,管理荆州的军政要务,着手灭吴计划。

可是当时吴国名将陆抗尚在。和陆抗交手几次之后,羊祜根本没占到任何便宜。他也意识到此时的吴主虽然昏庸无道,可是有陆抗这样的将领在,晋国短期内根本没法灭吴。

但是羊祜和陆抗两人都堪称是谦谦君子,虽然各为其主却“英雄相惜”,因此在很长时间内羊祜和陆抗一直处于对峙状态。

公元278年,羊祜去世。病逝前,他推荐了名将杜预代替他的位置,继续执行灭吴方针。

此时灭吴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出六路大军伐吴,短短三个月就打到了吴国都城建邺城下,吴主孙皓自缚请降,自东汉末年以来一百多年的乱世终于归于统一。

可是司马炎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西晋王朝仅维持了三十多年便分崩离析,之后整个天下又陷入了大乱之中。

后人将西晋灭亡的原因都归咎为“八王之乱”。没错,正是因为“八王之乱”而造成了国家无休止的内斗,大量的平民百姓卷入其中。

而无休止的内斗最终损耗的却还是国家的根基,最终才有了匈奴人刘渊趁着西晋王朝大伤元气之际于离石要塞起兵,才有了这之后一百多年的“五胡乱华”,神州大地满目疮痍。

但是笔者认为,造成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是“八王之乱”,可是造成“八王之乱”的恰恰正是晋武帝司马炎本人。

窃以为司马炎虽然是开国君主,可是在除了灭吴这件事上他颇有建树之外,在灭吴之后其所作所为根本说不上英明神武。反之,因为他的荒诞不堪反而让局势更为动荡。

晋武帝司马炎:一个不怎么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

不知节俭,奢侈成性

但凡开国之君大多都是幼年饱受苦难或者亲身经历过打天下的艰辛,因此他们知道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的道理。

打天下时属于掠夺利益的时期,矛盾主要来自于外部,守天下时属于分配争夺利益的时期,矛盾主要来自于内部,堡垒总是容易在内部破坏。

因此大多数的开国之君在登基之后还能体恤民间百姓的疾苦,在登基之后自己也会以身作则提倡节俭。

但是司马炎和别的开国之君大多不同,他自幼出生在官宦世家。在那个靠家世当官的年代,他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他的命运。

如果司马懿能够安安稳稳的当曹魏的臣子的话,那么司马家第三代司马炎其实也不会混的太差。得益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司马家族成为了当时最大的豪门贵族,如果没有后面这一系列的事件的话,他也可以位列三公。

但是“高平陵政变”改变了司马家族的命运,曹爽等人的被诛灭意味着在大魏朝廷之内已经没有可以撼动司马家族的力量了。

但是此时的司马家族的统治还不是很稳,朝廷内部已经没有力量。可是曹魏在各地的封疆大臣有很多还是不满司马家族的统治,比如“淮南三叛”。

而为了平定叛乱,司马家用了七八年时间才肃清了内部,之后司马昭灭蜀汉为他在魏国朝堂赢得了威望。若不是司马昭意外去世,西晋的开国君主就是司马昭了。

可以说,司马炎能够代魏自立,主要靠的就是司马父子三人的努力。而他作为一个在温室之下长大的花朵,自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因此从出生开始他每天的生活就是享受。

晋武帝司马炎:一个不怎么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在灭吴之前,他骄奢淫逸的表现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泰始九年,晋武帝司马炎觉得自己后宫的人数不够多,下诏聘公卿以下官吏女子以充实六宫,在自己没有海选完之前,暂时不让结婚。

但是此时因为吴国未灭,此时的晋武帝司马炎还是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因此这时候他对国家的治理还是挺上心的,也因此短暂的“太康盛世”在西晋王朝如昙花一现。

但是在灭吴之后,因为国家已经趋于安定,此时的司马炎已经没有了人生理想,于是他开始荒废政事了,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享乐。

灭吴之后他直接把吴主孙皓的后宫佳丽的三千多人直接纳入自己的后宫,其后宫规模一度达到一万多人。

我们都知道汉朝历史上的两个著名的昏君汉桓帝和汉灵帝卖官鬻爵的现象,但是此等现象居然也在司马炎这样的开国君主身上出现过,可见司马炎晚年的昏聩已经不亚于此二人。

大肆分封,宗室坐大

因为司马家族是从曹氏家族手里接过的政权,当年高平陵政变之时因为曹魏没有宗室力量的支持,所以导致司马家族能够成功上位。

于是针对这种情况,司马炎也和历代开国君主一样,大肆分封自己同性的诸王,为了能够让这些诸侯王做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他针对了两点措施:

其一:诸侯就国。

这就是让这些封国的王爷们去自己的国家去待着,不要在京城惹事生非。

根据记载,就国的诸侯可以享用自己所封地区财政的三分之一。这些封国又以上、中、下所区分开来,其中大国可以置兵五千人,次国三千人,而最小的国家也可以置兵一千五百人。

其二:宗王都督地方

自咸宁三年开始,司马炎便让一些在朝野之中有威望的宗王去担任地方都督。

都督是当时西晋的最高军事长官,有点类似于军区司令,有的可能管理一个州,但是有的则可能管理数个州。也因此这手中的人马少说也有几万人。

而且晋武帝司马炎给了他们很大的自主权,军中的一些重要官职他们也都可以随意任命。

因为这两项措施的实行,让各地有野心的王爷开始有了无限的遐想,因为他们手中有钱也有兵,谁都想尝一下君临天下的滋味。

但是晋武帝司马炎也考虑到了汉朝的七国之乱,因此对这些手握重兵的地方诸侯他也不是太放心,所以他也做了几项措施:

第一:在京都洛阳附近司马炎置备了十多万的卫戍部队,而地方督府的部队最多的不会超过五万。

因此一旦地方有所异动,这中央禁军将会直接出动。而且因为属于皇家的卫戍部队,所以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极为强悍。

第二:担任地方督府的宗王虽然有军事任免权,但是其财政和行政却不归他管。

朝廷有特别任命的刺史来管理财政,而且这些刺史本身就和这些王爷处在同一个城市,在管理地方的同时也起到监视作用。

第三:那就是这些宗室想要调兵,则必须要等待朝廷审批通过之后才可以,而且在军队里还有朝廷派来的“特使”,随时监视者军队的动向。

因为给军队上了这几道保险,所以司马炎在位时,这些宗室王爷还不敢有所异动。

可是因为后来司马炎传位错误,他所设立的这几道保险形同虚设。

那些本该为西晋保驾护航的宗室王爷们最终成为了西晋王朝的掘墓人,而那支卫戍洛阳的中央禁军最终沦为这些宗室王爷们互相倾轧的工具。

晋武帝司马炎:一个不怎么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

传位错误,局势动荡

司马炎死后他传位给了晋惠帝,就是那个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

但是晋惠帝本身是个白痴是朝野皆知的事情。当时晋武帝立他为太子之时便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是晋武帝最终还是把皇位传给了这个白痴皇帝,也正是他的这个举动造成了之后三百多年的乱世。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炎非要传位于晋惠帝这个白痴皇帝呢?窃以为,两点:

其一:司马炎没有打破立长不立贤的勇气

本来晋惠帝不是司马炎的长子,因为其长子年仅两岁便夭折了,因此晋惠帝就成了司马炎的长子。但是此时司马炎成年皇子并非没有,可是他不敢。

古来在皇储问题上很多人因为传位错误,导致江山动荡的比比皆是,而司马炎也因这个原因不敢随意改立太子。

其二:晋惠帝是白痴,他的儿子却很聪慧

因为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帝,所以当时还有另外一种呼声,就是让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为帝。

但是司马攸毕竟是自己的弟弟,所以当手底下两个大臣在自己的耳边吹了几下风之后司马炎便打消了这念头。

因为晋惠帝虽然是白痴但是他的儿子司马遹却很聪慧,他想着等到司马衷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司马遹那么晋朝江山一样稳固太平。

晋武帝司马炎:一个不怎么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但是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晋惠帝终其一生都只是个傀儡,他一直被杨骏、贾南风和后来的八王之乱的参与者所控制着。

而他看好的司马遹在他死后因为没有人很好的教导逐渐变成了一个不良少年,而贾南风也因为和司马遹不和,最终痛下杀手。

而司马遹的死则将让西晋的局势更加的动荡不堪,之前“八王之乱”只是在京城周边小打小闹,还没有让西晋伤筋动骨,但是之后的一切都让局势不可控制了。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则正是司马炎,因为其传位不正才让神州大地满目疮痍。

如果他可以放弃私心传位于司马攸或许没有这之后的事或者打破传统传位给一个智商正常的皇子也可以免除这场灾难,但是他都没有做,最终西晋在他死后二十多年后就灭亡了,而他的子孙后代也未能幸免。

所以窃以为综合以上三点,司马炎算不上多么的英明神武。

他一生大部分成就都得归功于他的父亲和爷爷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他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可是也是因为他所犯下的错误,让西晋昙花一现般的出现在了历史之中。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708400914832556552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