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为何是历史上最弱的时代:权力被门阀把持,无人为国家着想

八王之乱的代价:上演永嘉之乱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令西晋元气大伤,在此期间,北方的胡族开始蠢蠢欲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支是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政权。

刘渊所在的部落汉朝时已经归顺中原朝廷,他们自称是汉朝皇帝的外孙,因此冒名姓刘。

公元304年,刘渊自立为汉王,史称后汉政权,起兵叛晋。后汉军队于公元309年两次进攻洛阳,成为西晋朝廷的巨大威胁。

东晋为何是历史上最弱的时代:权力被门阀把持,无人为国家着想

刘渊

东海王司马越生前,曾与后汉军队多次交手,意图解除其对西晋统治的威胁,但未能成功就去世了。

公元311年,司马越死后不到半年,刘渊之子刘聪派兵攻下洛阳,俘获了晋怀帝。后汉军队占领洛阳后,大肆烧杀抢掠,太子、宗室、大量官员百姓死于这场动乱。由于这些事件大部分发生在晋怀帝永嘉年间,所以史称永嘉之乱。

公元313年,刘聪毒死晋怀帝,西晋遗老官员扶植晋怀帝的侄子司马业在长安登基,史称晋愍帝,他也是西晋的最后一位皇帝。公元316年,后汉军队攻陷长安,西晋彻底灭亡,北方地区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匈奴人刘渊和刘聪父子执掌的后汉政权直接葬送了西晋王朝,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历史,国家再度由统一走向分裂。

永嘉之乱

主导者之一刘聪在攻下长安后不久就去世,他手下的大将纷纷自立为王,争夺地盘,其它野心勃勃的部族也陆续建立政权,冒出了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国家。

其中势力较强的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支胡人政权,以及前赵、后赵、前燕、前秦等十六个政权,所以这一时期被统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这段时间,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百姓被野蛮奴役和残杀,民生经济大受破坏。

期间北方曾出现过短暂的统一局面,氐族出身的前秦皇帝苻坚东征西讨,将华北收于囊中。但苻坚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大败而归,被反叛的部将杀死,北方又重回动乱,直到后来北魏时才归于统一。

东晋为何是历史上最弱的时代:权力被门阀把持,无人为国家着想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的祸首当属匈奴人刘渊。但刘渊之所以能侵扰中原,是八王之乱给了他机会。

早在八王之乱期间,成都王司马颖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就邀请刘渊带领匈奴兵协助打仗,并封刘渊为北单于,也就是北方匈奴的首领。

在征战期间,刘渊认识到中原兵力空虚,司马氏家族骨肉相残,正是趁虚而入的好机会,于是自立为王,起兵反叛。

刘渊建立的匈奴政权借中原内乱之机兴风作浪,甚至攻打西晋国都洛阳,而西晋的国力被八王之乱大大削弱,整个国家终于断送在匈奴人手里。

从这段历史来看,骨肉相残,必然导致王朝灭亡,古今中外都没有能够逃过这个规律的。

东晋的建立:权力被门阀士族把持

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直接导致北方民众大量死于饥荒和战乱。为了避乱,大批士绅百姓渡过长江,从中原迁徙至南方。据史料记载,南下的人数多达百万,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迁的高潮,史称“衣冠南渡”。

东晋为何是历史上最弱的时代:权力被门阀把持,无人为国家着想

“衣冠南渡”地图

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南方的琅琊王司马睿被拥立为帝,继承了晋的国号,定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司马睿成为东晋的第一个皇帝——晋元帝。

东晋的统治自建立伊始,就根基不稳。这是因为司马睿能称帝有赖于几大门阀士族的支持,特别是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兄弟。

司马睿上台后,军政大权依然掌握在王氏手中,时称“王与马,共天下”。从晋元帝时期开始,东晋就形成了门阀政治的独特格局,即几大士族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皇帝甚至只是士族手中的政治工具。

这导致有野心的权臣很容易架空皇帝,甚至起兵反叛。

东晋初期,就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和苏骏之乱,这两位手握兵权的重臣因不满皇帝削弱自己的权力,带领手下人马谋反,两次攻破都城建康,朝廷付出了很大代价才平息叛乱。

东晋为何是历史上最弱的时代:权力被门阀把持,无人为国家着想

王敦和苏峻之乱后,朝政大权又落入大将桓温手中。桓温自负才能过人,渐渐起了不臣之心,为了给自己攫取更多政治资本,他决定率军进行北伐,收复北方丧失的国土。

桓温共进行了三次北伐,前两次,桓温的大军连战连捷,收复了北方大部分土地,甚至占领了西晋的首都洛阳,希望政府和世家大族都可以迁回洛阳。

但是此时,世家大族都已经在江南建立了庄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他们害怕回到洛阳之后,桓温会再次利用手中的军权挟持他们,因此纷纷拒绝。

在第三次北伐时,桓温的军队由于军粮耗尽,不得不退回江南,北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在此期间,桓温的声望权势一度达到顶峰,令东晋皇帝和很多世家大族大为忌惮。

北伐失败之后,桓温为了挽救自身的威望,震慑权贵,废除了对他不满的皇帝司马奕,拥立会稽王司马昱为新帝。同时,他还启用了一个深为赏识的年轻人——谢安。

谢安出身名门,既有政治才能,又为人机变灵活,和飞扬跋扈的桓温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桓温本以为,谢安可以帮助自己继续把持东晋朝政,排除异己。

但是,谢安外圆内方,用了很多迂回的手法侧面牵制桓温的专权图谋,比如桓温逼迫皇帝赐他无比尊贵的九锡之礼,谢安就代表朝廷一直拖延,直到桓温病死。

桓温死后,谢安被任命为尚书仆射,执掌朝政。不久后,东晋王朝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危机。由氐族人苻坚创立的前秦政权已经统一了华北地区,他们决定向东晋发兵,企图一举消灭东晋政权。

淝水之战:东晋少有的一次全胜

公元382年,已经统一华北的前秦皇帝苻坚召集文武大臣,提出自己的主张,想要亲率大军,一举消灭东晋,让群臣加以讨论。很多大臣都反对苻坚出兵,他们认为东晋虽然内部斗争严重,但是前秦军队劳师远征,东晋又占据了长江之险,因此,获胜的几率非常低。

可是苻坚一意孤行,开始从平民之中征兵,每十个人中就要有一个出来当兵。

公元383年7月,苻坚任命自己的弟弟苻融为前锋都督,自己亲率征集的八十余万大军攻打东晋。 不过,在这八十余万大军之中,大部分人都是汉族老百姓,他们的祖先也都是西晋王朝的子民,他们本来就不愿意作战,因此,根本没有旺盛的战斗意志。

反观东晋王朝,当他们面对八十万来势汹汹的敌军,这一次,东晋王朝内部的世家大族,倒表示出了前所未有一致抗敌的决心。这些世家大族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如果前秦军队消灭了东晋王朝,那么,他们在江南的庄园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因此,纷纷支持东晋军队进行迎战。

谢安训练了一支精锐的“北府兵”,派自己的弟弟谢石、侄子谢玄等人带领八万军队御敌,最终与前秦军队在位于安徽省寿县附近的淝水展开决战。

苻坚劳师远征,害怕打拉锯战,需要速战速决。前秦军队率先在淝水的西岸布阵,随后,东晋军队也在淝水东岸摆开了阵势。

谢玄派人前去对苻融说,你们孤军深入,没有太多的粮草可以支撑,不如我们速战速决,你们军队暂且后退,让我们晋朝的大军渡河到淝水西岸,我们一决雌雄。

苻融同意了这一建议,于是命令军队向后退却,可谁曾想,前秦的军队都是临时征调的士兵,本来就无心打仗。一听说向后退军,霎时间军队大乱。

这一下正中了谢玄和谢石等人的计策,谢石立即命令东晋大军渡河,并放箭射杀前秦士兵。

这时,有人大喊一声:“秦兵败了”。前秦士兵更加害怕,纷纷逃跑。东晋军队立即上前剿杀,就连苻融也被砍成了肉泥。东晋最终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前秦,巩固了东晋政权。

这一战就如同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值得后世铭记。

但是,一场胜利并不能挽救东晋王朝的命运。淝水之战后,谢安、谢玄相继去世,世家大族结党营私,在江南地区兼并土地,争夺资源,朝政日益腐败。

东晋为何是历史上最弱的时代:权力被门阀把持,无人为国家着想

公元399年,朝廷强征基层士族名下的佃户服兵役,引发民变,最终发展成孙恩、卢循领头的大型农民起义。

在农民起义的潮流下,东晋走向灭亡

公元399年,代表基层地主和农民利益的孙恩等人带领一百多民众起兵,很快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占据了江东八郡,许多东晋地方官员和世家大族子弟被杀,朝野震荡。

孙恩起义军声势浩大,一度打到建康城下。

公元402年,朝廷派北府兵将领刘裕出兵镇压,击败孙恩,孙恩最后投海而死。但这场起义却没有结束,孙恩余众推选其妹夫卢循为新首领,转战南方,占领了广州作为根据地。

公元410年,卢循趁刘裕率兵北伐,后方空虚之机,再度进攻建康。朝廷只好再次召回刘裕和其对阵。最终,卢循兵败溃逃,起义被镇压。但这场起义历时超过十年之久,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受到波及,门阀士族遭受沉痛打击,加速了东晋的灭亡。

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刘裕表现突出,再加上他北伐有功,陆续收复了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从胡人手中夺回长安、洛阳,扫清了西蜀等割据势力,刘裕的威望越来越高。

公元418年,刘裕被封为当朝相国,次年又被加封宋王爵位,站在了东晋的权力巅峰,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

公元420年,刘裕逼晋恭帝禅位,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政权。东晋从此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8281659315192324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