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什么至死也不迁都?真的是碍于面子么?

崇祯皇帝是好是坏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他到底是励精图治,但是时不我待误了国事;还是昏庸无能,过于心胸狭窄而送了江山社稷。后世历史学家一直在探讨大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为什么会吊死在景山歪脖树下,为什么没有南迁。

太祖高皇帝草创基业时,因为起兵于江淮,并且当时的北部一直被蒙元的势力占据,所以定都具有帝王气象的金陵,改名应天府。施政得要领,统治日益稳固,但是朱元璋长子早夭,朱元璋传位与长子长孙朱允炆,是为建文帝。北平府燕王朱棣起兵清君侧得了政权,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年号永乐。并于永乐十九年,即1421年迁都顺天府,改名北京。应天府改名南京,仍然保留中央班子,六部留存,留作特殊时刻使用。

崇祯皇帝为什么至死也不迁都?真的是碍于面子么?

明成祖朱棣

朱棣迁都北京时,留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壮语。这一句话也被后世当做崇祯皇帝不愿南迁的依据。但是朱棣在迁都北京的时候,为什么在南京留一套中央班底,是因为当时所有的祸患都来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一旦北方发生危机,就可以南退到南京,立刻重组政府,划江而抗。

并且当时重新疏通运河,目的是发展生产,其实有一个很隐蔽的政治目的是,一旦遇到困难走陆路南下,速度比较慢,走运河也怕沿途有危险,最好的方法就是,从通州上船,到天津,沿海河走海运到南京,又快有安全。成祖用他能想到的所有办法为自己甚至后世子孙留了后路。

但是当大明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北奴儿干都司以及建州已经被清朝占据,时刻觊觎中原大地,但是内部已经被农民起义掏空,烽烟四起。在这样的情况面前,崇祯皇帝在北京的时候忧心忡忡。一方面想调兵守国门,将精锐之兵调往山海关,防挡清兵入关。一方面调兵与农民军作战。

崇祯皇帝为什么至死也不迁都?真的是碍于面子么?

明思宗朱由检

崇祯皇帝自身的因素,导致这样的局面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以及没有办法应付了,朝中已经没有敢出头说话的大臣。并且朝中的大臣已经在做自我的打算,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应付这样不利的局面。皇帝本身想做打算,但是碍于情面不方便直接说。

崇祯皇帝此时在内心是纠结的,如果迁都,迁都是否合适是否安全,深居宫中一直没有去过南京,并不清楚南京的场景,如果离开京城会不会面临刚刚登基时的那个场景(崇祯二年,皇太极从喜峰口突破长城,围困京城),敌人就在眼前。是否在城内会更安全。并且鉴于景泰年间也先进犯,嘉靖年间俺答进犯和本朝初年满兵入围京师三次都化险为夷,最后保住社稷的事情看来,这次也存有侥幸心理。

闯王李自成

但是这一次是汉人自己入侵,并且在君臣之间形成完全不一样的心理活动,李自成的农民军一路残忍杀害朱氏皇族,对普通百姓并无太多干扰,所以城中百姓包括一些文武百官也抱有侥幸心理,这是针对你们朱家天下,与我们无干。所以他们就与皇族形成两套不同的认知,皇族的迁都欲望在皇帝本人那里降到更低。

这些外因促成崇祯皇帝最终没有迁都南京,很多人说崇祯皇帝死要面子,不肯自己提迁都,但是臣子中又没有人响应,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在打自己的算盘,包括皇帝本人也是,最终自缢景山,也是对社稷的一种交代,一种气节的体现。成全了成祖当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了。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636348876582289934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