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就是当时负责记录历史的太史令,司马迁。
司马迁认为,李陵的投降,或许只是假投降。他只是因为手底下的军队拼光了,被匈奴俘虏了,所以就先假投降。等到找到机会之后,他还会再逃回汉朝。
司马迁的辩护,在当时一边倒的喊打喊杀声当中,实在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而且后来,从前线回来的军队,也说李陵确实是投降了。所以最后,汉武帝就直接下令,杀了李陵全家。同时,因为司马迁替李陵变化,汉武帝怀疑他也是李陵的同党。
李陵事件,让司马迁遭遇了自己人生当中最重大的打击。但是在这之后,司马迁却并没有彻底消沉下去,反倒是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投入到写书的工作当中。后来,司马迁就写出了《史记》这本书,成了不朽的传奇。
有关司马迁的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比较熟。绝大多数人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可能也都是抱着同情的态度。但是对于司马迁的完整人生,很多人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司马迁的事情,其实还得从他的家世开始说起。司马迁的祖上,其实一直非常显赫。当年替秦国开辟巴蜀之地的那个司马错,就是他的八世祖。
后来,在整个战国时期,司马家其实一直都很显赫。司马迁的六世祖,也就是司马错的孙子,当年还曾经做过白起的副手。后来白起被赐死的时候,他也被一起赐死了。
就这样,经过秦末汉初的乱战之后,到了汉朝之后,司马家开始成了汉朝的大臣。传了四代之后,就传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手里。司马谈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专注于历史方面。
所以后来,但汉武帝想要让人专门负责记录历史,设立了一个太史令的职位之后。这位司马谈就成了汉朝的太史令,成了专门记录历史的官员。
这里多说一句,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史官是一个特别另类的职业。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几乎所有职业,或者说所有官职,理论上来说,都得受皇帝的指挥。理论上来说,皇帝让你怎么干,你就得怎么干。
唯有史官不一样。
史官的职责,就是公正的记录历史。哪怕是皇帝本人不喜欢,史官也必须秉笔直书,皇帝也不能干涉史官的记录工作。
但同时,这种特殊的身份,也注定史官除了记载历史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太多权力。
因为这份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在汉朝之前,真正有能力而且愿意去做这个工作的人,其实并不算多。真正有能力做这种工作的人,大可以去选择其他一个权力更大,油水更多的工作。
所以,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一些真正有信仰,只愿真实记录历史的人,才会成为史官。
司马家就是这样的人。
司马迁他爹,做了几十年的史官。在职期间,虽然没啥权力,但是却很热爱这份工作。再加上汉朝强大的国力,让他可以更好的搜集研究更多的先秦史料。所以后来,司马迁他爹,就写了一个《论六家要旨》,详细阐述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问宗旨。
干完这个活之后,司马迁他爹又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做的更多一点,还可以写一部贯穿数千年历史的‘通史’。在此之前,史官记录历史的时候,往往就是记载某年某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至于说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么回事,史官们往往不会记载。
但是显然,想要写这样一本内容翔实可靠,时间贯穿数千年的通史,这个工作,肯定非常困难。
所以,司马迁他爹,干了一辈子,也就只是准备了一些资料,然后写了极少一部分内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出生的时候,他爹还没当上史官,大概还在老家种地呢!直到司马迁十多岁之后,汉武帝才设置了太史令这个官职,然后征召了司马迁他爹去长安上任。
所以,在司马迁他爹离开之前,司马迁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是他爹亲自教的,历史功底非常足。
据说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能熟读《尚书》、《左传》之类的儒家典籍。这个成绩,在当时其实是挺不容易的。
这个时候,司马迁已经快二十了。
所以接下来,司马迁他爹,就给了自己儿子一些盘缠,让他自己出去游学。在老爹的支持之下,司马迁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游历大江南北。这一路上,他的足迹遍及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
简单来说,就是司马迁当时从长安出发,在当时的中原主要区域,逆时针转了一大圈。
就这样,等到司马迁再次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一个阅历非常丰富的人。而这一路的经历,也成了他日后写史记的重要来源。
其他史官写史书,多半只是单纯的记录历史,或者从前朝史料当中摘抄。但是司马迁不一样,很多地方,司马迁是真正去过的!很多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司马迁也真的见过!
就比如说,后来司马迁写荆轲刺秦这段历史的时候,写的特别详细,就好像他当时自己在场一样!
很多人都知道,荆轲刺秦的时候,拿手里的匕首去刺杀秦始皇。但好巧不巧的是,当时下面有一个医官,用自己手里的药箱,砸到了荆轲,延缓了荆轲的速度,这才让秦始皇有机会拔剑。
像这种事情,在史记当中,其实非常常见。所以从秦朝到汉武帝时代的那段历史,司马迁才会写的那么详细。
因为他真的见过很多历史亲历者。
而当司马迁转了一大圈,再次回到京城的时候,他爹已经给他安排好了仕途。此后,司马迁正常入朝为官,做了一个郎官。此后没过多久,恰好赶上汉朝大规模开发西南夷,所以司马迁就奉命去了一趟西南,去负责监督当地的官府设置。
不过,等到司马迁从西南回来的时候,他爹就不行了。那一年,正好赶上汉武帝去泰山封禅。司马迁他爹,本来也有机会参加这场封禅大典,甚至还有很重要的工作。但结果,就是因为病重,最后没能去泰山。
幸运的是,就在他爹弥留之际,司马迁总算是及时赶到,见了自己父亲最后一面。而司马迁他爹,临死之前,就和司马迁说了自己这辈子的两个遗憾。
第一个遗憾,就是没能跟着汉武帝,一起去封禅。不过这个遗憾,已经被司马迁弥补了,因为不久之前,司马迁刚刚去了泰山那边。
第二个遗憾,就是没能完成那本通史。
说完这些之后,司马迁他爹就没了。
既然老爹有这样的遗憾,那么接下来,司马迁自然要替自己的父亲,完成这个心愿。而且,司马迁也觉得,做这样一个工作,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而接下来,司马迁他爹去世之后,史官这个工作还是得有人做。汉武帝觉得,司马家确实很适合做这个工作,于是就让司马迁接班,成了新的太史令。
就这样,于公于私,司马迁都有了写《史记》的动力。所以接下来,司马迁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就开始全力准备写《史记》了。
就这样,在司马迁35岁的时候,他爹没了。此后的几年里,司马迁开始重新整理他爹留下来的一些资料,准备开始写史记。
然后,公元前104年,也就是司马迁41岁的时候,汉朝又发生了一件事。正是这件事,让司马迁真正开始动笔了。
那一年,汉武帝觉得汉朝的历法,似乎有点问题,所以就下令让人重新修订历法。在古代,修订历法这个工作,往往也是史官来做的的。因为只有史官,才比较清楚历史,然后才能根据历史,推导出合适的历法。
历法这个东西,涉及到了很多天文和自然方面的知识,解释起来比较复杂。而对于后世来说,司马迁修订的这个历法,其实主要有两个影响。
第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完整文字记录的历法,而且还把二十四节气,完整收入到了历法当中。这对于后来中国农历的发展,以及古代耕种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在这部历法颁布之前,汉朝一直以十月为岁首。而这部历法颁布之后,汉朝就开始以一月为岁首了。简单来说,之前汉朝是十月份过年,过完年之后就是新的一年了。
所以,中国人在正月过年这件事,也得感谢司马迁。要不是司马迁,我们现在估计就得十月份过年了。
另外,因为司马迁改了历法,所以改历法的这一年,其实有十五个月!所以这一年,估计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年了。
另外,修订历法,这件事对司马迁本人来说,也很重要。因为自此之后,他就顺便把《史记》当中,很多有关历法方面的内容,直接写出来了。所以从这一年开始,司马迁正式开始写《史记》了。
但问题是,这件事,后来把司马迁自己给折进去了。
司马迁的求情,彻底打了汉武帝的脸。所以接下来,汉武帝才会勃然大怒,追究司马迁的责任。不过,当时的汉武帝,其实也不是真的动了杀心,他只是想吓唬一下司马迁。
因为按照汉朝的法律,死罪这种事情,也可以用钱来赎买。就算司马迁被判了死刑,也可以交五十万罚款,然后直接免罪。
所以后来,司马迁用尽了各种方法,也只是把死刑改为宫刑。
在当时那个时代,宫刑其实比死刑,更让人生不如死。因为这会让人面子很难堪,会让人心里出现阴影。而司马迁作为一个骨鲠文人,之所以愿意接受这样的刑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还没完成《史记》。
为了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他必须得活下去。
就这样,大概又过了八年之后,司马迁终于写完了这本著作。《史记》全文一共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在当时那个用竹简写书的年代,这个文字数量,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比如说,同时代的那位著名的东方朔,在给汉武帝的推荐信里就曾经写过,说自己之前读过44万字的书。读过这么多字,都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了。那么写五十多万字,在当时那个年代,真的是无法想象的成绩了。
完成这部著作之后,司马迁在史书上就没有任何记载了。后人猜测,他应该是在公元前87年的时候去世。至于去世的地点和原因,历史上就真的没有记载了。
这就是司马迁的一生。
司马迁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和《史记》划等号。他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写了这部《史书》。自此之后,这本书成了二十四史之首。而且,后来几乎所有的正史,都采用了司马迁记载历史的这种‘纪传体’的记录方法,来写后面的历史。
所以后来,司马迁也被称作‘东方历史之父’。因为后来的史官,都是按照他的方法来记载历史的。
至于说司马迁在后世的地位,为什么会那么高,除了《史记》的地位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文化需求。
这事得从《史记》的流传开始说起。
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这本书其实并没有马上开始流传。毕竟,当时没有印刷术,一本五十多万字的竹简书籍,想要复制起来,其实也很困难。而且,司马迁也怕自己把书拿出来之后,会被汉武帝毁掉。
所以这本书写完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都是司马迁他们家的家学,一直被束之高阁。
而在当时那个时代,其实还有一个隐藏历史背景,那就是‘石渠阁会议’。
简单来说,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后开始推行察举制。而察举制推行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朝官方对于制定教材,以及考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直到后来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大家才决定考四书五经。
在这场会议开始之前,司马迁的那个外孙子,就已经把《史记》拿出来,分享给天下了。在这之后,大家逐渐发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儒家的很多观念,高度重合。
这其实也不是一个巧合。
因为汉朝的儒家学说,已经不是最初的儒家学说。而是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道家和法家为辅助,融合其他诸子百家之后的儒家学说。
这条文脉,或者说这条思路,其实是发源于战国时期的大儒荀子。然后荀子有一个学生,叫张苍,后来做了汉文帝时期的丞相。
然后,司马迁早年曾经求教于董仲舒,算是董仲舒的学生。
所以,司马迁的历史观,其实深刻受到了这条文脉的影响。他写出来的历史,自然也就符合了这条文脉的学问宗旨。所以再后来,当西汉彻底确定儒家考什么之后,才会忽然发现:司马迁写的历史,非常符合儒家学问的需求。
比如说,在儒家学说当中,三皇五帝都是特别英明的。尧舜禹这三个人,都是真正的明君。但是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这些上古明君,其实也有过发动政变或者夺权的可能。
但是在司马迁写的《史记》当中,他们就是真正的明君。
因为儒家的大力倡导,所以后来,这本书就成了后世史学的源头。而后世的那些史官,也都是学儒家典籍长大的。他们长大之后,自然也都是儒家思想。他们研究历史的时候,自然也会用司马迁的这套方法。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司马迁崇高的地位,其实也是后世儒家不断捧出来的。
当然,哪怕拿掉所有的装饰和吹捧之后,司马迁依然还是一个伟大的人,《史记》还是一部伟大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