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在四十八岁这年,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刘邦之前的四十八年,可以用一事无成来形容:他做了几年游侠,给张耳当小弟结果老大被通缉只能灰溜溜回家;他老婆是上门吃席吹牛骗来的;他老爹瞧不起他,认为他还不如在家老实种地的哥哥;他混了一辈子终于混成了亭长(相当于现在派出所长),押送个犯人结果喝多了,酒劲上头都给放了,被迫落草为寇,一辈子努力清零。
社会人刘邦
就这么个大龄老社会人(在古代好多人活不到四十八),为啥秦末龙蛇并起时,能横扫群雄,脱颖而出呢?之前的我会说刘邦会用人啥的,等我也四十了,经历了时光和世情,我认为,四十多年的时光对刘邦是有磨砺和帮助的,大器晚成是有道理的。你看比他年轻的项羽和有机会三足鼎立的韩信,都犯了年轻人常犯的错误而无法胜出。那么时光到底给刘邦带来了什么呢?听我一一道来。
一、学会妥协
年轻人一往无前,受着荷尔蒙的影响,冲动,有活力。这是优点,但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而受尽社会毒打的老油条则不同,他们知道,个人能力是有上限的,总有些事是你做不成的,总有些人是你比不过的,总有些选择是你不得不做的,而总有些人是要背叛的。懂得了这些,你首先懂得的就是——学会妥协。
妥协就是戴上紧箍咒默默走开的至尊宝
1、学会了妥协,项伯就成了亲家
学会了妥协,刘邦在项羽入关后才会怂得那么快;学会了妥协,刘邦在韩信要当齐王时才变脸变得那么顺畅。看看老社会人刘邦在项羽入关后,刻意结交项伯的过程,一言一行,全是戏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於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刘邦听了张良的汇报,知道自己打不过项羽,就想着怎么妥协了,但是没人没关系怎么办?想服软又怕被干掉,怎么办?有现成的中间人项伯啊。怎么拉拢项伯?他问了俩问题:一、先做背景调查,问清张良是项伯的救命恩人,这下刘邦心里有数了,有戏。二、称呼。别以为不重要,一个称呼能快速拉近两个人的关系。
被一顿饭快速拿下的便宜亲家项伯
这不,老社会人刘邦,开口就是戏:先生帮我叫项伯进来,这是我老哥啊。看看,项伯听了老哥的诉求,面子稍微薄点的也就扛不住啊。两人见面聊啥?不聊工作,先聊家常,先敬酒,确定叫项伯大哥,然后再约为儿女亲家。后面求情的话就顺理成章了啊。咱哥俩啊,还是亲家,关系不能比项羽差吧?就一顿饭的功夫,搞定了日后的救命恩人项伯。
看看亲家项伯怎么帮他的:鸿门宴上,项伯拼了老命挡在刘邦面前,这个细节,当年年轻时看不出啥,现在看来,只想笑:一顿酒、几声哥哥和亲家换来了多大的帮助啊!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
2、老爹到底可以煮着吃吗?
而年轻的项羽有什么表现?碰到老社会人刘邦,拿着人家老爹却只会当阵威胁,被轻松化解:
(项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王从之。
拿着大锅要煮刘邦老爹,这已经是年轻人项羽想到的最恶毒的招数了。你不听话就是不孝啊。刘邦的脑洞让项羽无语:咱俩结拜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我看到这里不寒而栗啊。大家想想自己饭局酒局上那些社会人,几杯酒下肚,互相谁没说过兄弟,原来兄弟在这里用上了。
差点被煮的刘太公
下面更绝,刘邦说:你要煮就煮,你哥我当年玩这套时你还在玩泥巴,杀了我爹,记得给我分杯羹。这完全是老流氓的口吻啊,可架不住旁边的便宜亲家项伯(老项为亲家刘邦到底帮了多少忙啊)劝:为天下者不顾家。这哥们心黑得狠,你杀了他爹对他根本没用。
年轻人做选择会受制于经历,经历少选择的余地也少。比如项羽,从小被叔父养大,对家族有着深厚的感情。项伯三番两次帮助刘邦,项羽都不忍心对项伯下手。如果项羽成名晚一些,经历的事情多一些,他就不会那么单纯。
3、当项羽终于学会了妥协,刘邦又给他上了一课
项羽被刘邦顶在荥阳,韩信彭越抄后路,一个占齐国楚国,一个扰乱粮道。长年累月,项羽终于受不了了,将士们没饭吃啊。没办法,年轻人第一次学会了妥协。答应了刘邦的请求,两人以鸿沟为界,这就是楚河汉界的来源。为表示诚意,项羽还了他俩的共享老爹刘太公和吕雉。所有将士们都很开心,该死的战争终于结束了。项羽老老实实按约定带兵撤了。
老实孩子项羽
(汉王)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刘邦这头呢,老社会人刘邦、张良、陈平,三个人聚在一起:咱们亏了啊,天下占了一大半,项羽粮草也没了,所有诸侯都听咱的,咱为啥要给项羽喘气的机会呢?不搞他一下,就是养虎为患啊。在整个过程中,三个社会人默契得很,都没提刚刚签过契约,对政治家来说,信誉那东西连草纸都不如。
楚河汉界
电视剧《少帅》中,李雪健饰演的张作霖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江湖?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让我印象极深。在对比楚汉争霸中,单纯的项羽一次次被老社会人刘邦玩弄。我们终于知道,熟知人情世故,该妥协时妥协,该背叛时背叛,该吹牛时吹牛。这本事年轻的项羽学不来啊。
啥是江湖?
直到垓下之围,项羽遇到人生最大挫折,八千子弟纵横天下,回头垓下孤身一人。老丈劝他东渡乌江回老家江东时,他也终于选择了不妥协: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可能,刘邦年轻时也是一个单纯的好孩子,年龄大,经历多,阅历多,心肠也硬了,在做选择时,就这么现实。其实,项羽可能老了也不会妥协,他就是这么轴的人,不这样也没有勇气硬撼王离的长城军团。性格决定命运吧,也许老了的项羽会妥协呢?
二、历尽挫折后不改的志向
我们每个人年轻时都有梦想,都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尤其是还没校门的时候,豪言壮语一大堆,觉得上福布斯排名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经历过社会毒打之后呢?尤其是几十年的社会毒打。终于发现自己是多么渺小,在现实面前就好似螳臂挡车,别说福布斯了,月薪买个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就不错了。
谋生不易
大多数人都变得麻木,面对无能专横的上司,只能唯唯诺诺,为啥?要养家糊口啊。各种福报也抢着上,为啥?丈母娘要买房啊。
而这就平庸的真相。
被打击的多了,就放弃了梦想。
被挫败的多了,就放弃了初衷。
被磨练的多了,就放弃了初心。
被失败的多了,就放弃了信心。
而这扯蛋的人生,要想过得好,就得有种不服输的勇气和不甘心的努力,还得有历尽挫折后不改的坚强意志。
理想还是要有的
扯远了,刘邦当年就一样有志向,当差时看到秦始皇就敢说:大丈夫当如是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而这种梦想每个人都曾经做过。真正面对现实时,还敢坚持的就是老大。刘邦和萧何、曹参等杀了县令,一起商量谁当老大。平时吹牛一个比一个猛,这时反而谦虚起来了,为啥?怕将来不成,一家老小被干掉。刘邦不怕,可能觉得几十年的人生终于有了燃烧的机会吧。所以说,刘邦称霸天下的志向是历经磨难后还是坚持不改的。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原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於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2、韩信志向是啥?
韩信在楚汉相争后期,有了参与棋盘当棋手的实力。项羽派使者说服他背叛刘邦,天下三分。他怎么回答的?汉王对我如何如何好,楚王当年不拿我当回事。我背叛他不祥啊。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吃饱和受尊重就是韩信最大理想
韩信拒绝了项羽的使者,他的谋臣蒯通坐不住了,说了一段更厉害的话:
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简单来说,你帮谁谁赢。你不如三分天下!韩信有问鼎天下的志向吗?应该也有一丢丢,但是不坚定啊。
韩信年轻时吃不饱饭,这是他一大心理创伤。他对能给他吃饱穿暖的人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他发达了,找到当时的漂母给她千金。所以他被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彻底拿下。韩信另一大心理创伤是胯下之辱,他需要尊重。所以他被刘邦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彻底拿下。熟知韩信这种人的心理的刘邦,即使韩信成了齐王,也有信心轻松拿下。
韩信,其实志向只是吃饱饭受尊重罢了。后来的韩信才知道后悔。
他一直困于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年轻时不把剻通的话当回事,年纪大了,看到昔日好友被刘邦诛杀殆尽,才知道人心险恶,谁都不能相信。自己被吕后绑了要杀时,才幡然悔悟: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年轻人,幼稚啊,你以为你在报恩,殊不知人家当你工具人。没用了就杀掉。不趁着手里有权时打出一番天下,时机过去了就不再有。
三、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我们看楚汉争霸,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刘邦几乎在每个关键点上都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很神奇是不是?但大家仔细想想,他一个派出所长,哪来的经验和能力做出这么正确的抉择呢?一次两次可以说运气好,次次都对呢?什么诀窍?其实答案很简单——刘邦自身不需要做决策,他只要相信提出决策的人就可以了。
或者简单说,他不一定具备判断整个建议的能力,但他具备判断是否相信提出建议的人的能力。也就是说他能识人。
纵观他的成功史,你会发现,后勤+内政他听萧何的;战略听张良、韩信的;军事听韩信的;特务听陈平的;其余人都进不了刘邦的核心顾问圈。
萧何有能力,应该是在多年朋友相处过程中发现并坚信不疑的;韩信是萧何推荐并用战略实绩证明自己的;张良最奇特,不知具体什么时候折服刘邦,但刘邦最信他,不管是外交、战略、甚至立太子他发现张良背后运作的态度后,也选择了默认。
可能很多人不服气,我是怎么发现这点的?沛公入关时,翻身农奴把歌唱,进入了秦朝宫殿这个花花世界。看到珍宝,美女,宫殿,刘邦一下子就迷失了,努力一辈子不就为了这些吗?他一下子扎进去不出来了,樊哙劝他以天下为重,他理都不理。但张良一劝他,马上就听了。为啥?信张良这个人啊。
刘邦最信张良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后面听韩信的话,取关中;听张良的话,自己和项羽正面刚,韩信开辟第二战场;听张良的话,背约继续打项羽。听陈平的话,拿下韩信;听陈平的话,逃出白登;治国,听萧何的;刘邦就是靠着相信有才能的人,并能识别有才能的人,才打下了偌大的汉朝啊。
汉初三杰这群专业的人辅佐刘邦得了天下
活了一把岁数的他知道,自己就一个亭长出身,不是啥天才,也没在体制高层打熬过,军事、战略、后勤、治国都不熟,怎么当老大?就是靠一双眼睛识人,一张嘴巴忽悠人啊。怎么让有才能的人给你出谋划策?自己姿态放低啊。敬酒时酒杯压得低低的啊。这就是几十年混社会的经验啊。给人家实际好处啊。
所以他拜韩信为大将,自己穿啥给韩信穿啥,自己吃啥给韩信吃啥,对韩信言听计用。这时知道自己肚子有啥能耐得老社会人才能做得出来得啊。年轻人,老子天下第一,遇到对手,打过才知行不行。项羽不就是这样吗?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才知道后悔。可老天又哪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呢?
四、总结与反思
步入不惑之年,才真正读懂了刘邦,才知道江湖才是人情世故。刘邦抓住了天赐良机,不再平庸。我们中年人呢?还有机会的话,还能否抓住机会为理想奋力一搏?而年轻人呢?从刘邦胜项羽和韩信的过程中,又能学到什么呢?希望本文能对你们有所帮助,少走弯路。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2093969194052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