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风骨:魏晋名士的洒脱

引言

中国的正统学说儒家学说以三纲五常和礼仪制定了许多束缚世人的规则,极大的压抑了人的创造性。

但是魏晋时期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极具魏晋风度的真名士,这些人崇尚自然、超脱物外、率真风流、洒脱不羁,在中国古代史留下了一道绚丽的色彩。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机械独特的历史时期,魏晋上接东汉,下开六朝。

彼时,社会动荡,除了西晋暂时统一了天下之外,中国始终处于分裂之中。

一时之间,血雨腥风,朝代更替,政权内部斗争不断,不少文人大夫都死在了这场大动乱之中。

在这样的政治形式和社会背景下,儒家失去了原本的社会地位,民间的名士们选择了各种生存方式。

例如部分名士就放弃了先前的教条,在经历了徘徊焦虑之后,走上了淡泊明远、潇洒自在的解放生活,创造了大量先锋作品。

不过诚如李泽厚所说:“尽管魏晋名士们在外表上装饰的洒脱不凡,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有着强烈的执着和痛苦”。

魏晋名士隐藏在外表下的悲剧色彩,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例如曹雪芹、李白就深受魏晋之风的影响。

魏晋名士既是文化史上觉醒的一代,也是文化史上自由的一代,他们远离政治,他们放飞自我,他们成为了中华历史上最闪耀的那颗明珠。

魏晋名士之风在特定时代下的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自东汉建安年代开始,到隋朝统一天下而结束,历经四百年。

这四百年间,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堪,国家长期分裂,上层统治集团的权力斗争从未停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诸多知识分子卷入了政治斗争,而惨遭杀戮。现实的苦难使百姓发出了“天道有迭代,人道无久赢”这样的感叹。

在中国悠长的历史长河之中,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禁锢下,形成了谨言慎行的性格,他们时刻关注着国家命运、家族命运,习惯性地将自我的得失放在了身后。

他们一片浩然正气,既凝重又庄严,他们将仕途命运和社会价值看得尤为重要,因而忘记了个人价值。

但是在魏晋南北朝这样社会失序的环境下,文人士大夫逐渐放弃了对家族、对于仕途的追逐,回归本真,开始追求起了个人的个性。

不论是帝王还是士族百姓,都表现出了一种历史的主动精神,不论是曹操、曹丕,还是阮籍、嵇康都书写了大量诗篇,关注自我、关注本真。

生逢乱世,有太多的高官死于非命,有太多的文人惨遭杀害,名士们的理想在与现实斗争的过程中逐个破灭,他们在痛苦绝望之余产生了消极的遁世思想,开始纵情酒色,变得淡薄。

魏晋气韵具体表现在名士们高雅的气量、通达的内心和对自然山水的追求。

儒家知识分子讲究礼仪和尊卑,不会过多关注个人的修饰打扮,但是魏晋名士却花了大量心思在打扮自身上。

他们以漂亮的容貌和绰约的风姿为荣,他们追求飘逸之感,他们喜欢精致。

例如《晋书》所记载的卫玠“风神秀异,……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和王矩“美姿容,每出游,观者盈路”,就形象的描绘了人们对貌美之人的狂热。

魏晋名士不仅注重外表的美丽,而且还注重精神与气质,魏晋之风崇尚高雅,崇尚气量,追求宠辱不惊。

例如三国时期的夏侯玄就以行怒不形于色而著称于世,得到了大批人的追捧。

除了夏侯玄之外,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嵇康、向秀、阮籍也同样恬静寡欲、心胸宽阔、不谈钱财、不易发怒。

他们将目光从政局上收回,放在了山林之中,他们追求道家所提倡的无为,他们在山林之中对酒当歌,谈天说地,达到了通达的境地。

魏晋时期的名士非常迷恋玄谈,所谓玄谈指的是只对玄学的阐述和辩论,名士们追求语言艺术,热爱辩论、思考,在玄谈的过程中找到了真正的乐趣。

魏晋名士们极其反抗现实,他们看不惯一切人为的法度,他们只关注个人的心灵是否能够得到解放,他们崇尚道家,崇尚玄学,他们安于现状,他们的处境与生活十分令人神往。

魏晋名士之风对后世作品的意义

魏晋风度所崇尚的精神风范、思想情感与行为模式在后世作品中多次出现,不论是李白的洒脱、陶渊明的淡然、还是红楼梦的超凡都能够看到魏晋名士的身影。

鲁迅先生在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魏晋风度”这一概念。

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魏晋时期名士们的思想特质,并引起了后世学者对于魏晋风度的关注。

翻开《红楼梦》,我们能透过曹雪芹的笔触,透过人物的悲喜看到魏晋之风。

魏晋南北朝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非常切实的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福祸的无常以及个体的无能为力。

因此,悲剧性成为了魏晋之风的基调,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也多有体现。

曹雪芹出生于康乾盛世,虽说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稳定,但是因为曹家的地位特殊,曹家的兴衰与皇室斗争紧密相连。

所以曹雪芹的少年生活也极其坎坷,他亲眼见证了曹家的荣华,也亲自体会了曹家的没落,家庭的兴衰和世态炎凉的悲剧使得他的幻灭感尤为深刻。

不论是《红楼梦》中薛、王、贾、史四家的兴衰还是个体的生死,都体现了命运的无常性。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角,他经历了变幻莫测的人生,他看到了世俗百态,但是他对于生死的态度却仍旧坦然。

他甚至能够毫不避讳地表达自己想要化灰成烟的愿望,这种对生死的豁达,也显现着魏晋之风的洒脱。

魏晋风度又称名士风度,魏晋人士推崇风流、推崇轻逸、推崇自在、推崇旷达、反对教条。

魏晋名士对自我的重视和对本真的保护能够清晰地在林黛玉、史湘云和贾宝玉等人身上清晰地看出来。

以贾宝玉、史湘云、林黛玉为代表的一批男女青年尽情的绽放了自己的不羁。

他们拒绝教条、拒绝礼法、拒绝束缚、任性率真、热情真挚,但是最终却没能逃过现实的打击,最终红楼梦破,悲剧收场。

《红楼梦》的结局与部分魏晋名士的结局相照应,虽然说魏晋名士总以洒脱自居,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极为矛盾,他们将自己的外表装饰的非常淡漠。

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依旧被现实所困顿,这种表面和内心的冲突,使得他们过得尤为痛苦,他们希望自己忘记忧愁、自在洒脱。

但是他们却割舍不下现实,无法逃过命运,这一对比构成了魏晋名士内心深刻的一面,深化了他们身上的悲剧性。

魏晋风度极具时代意义

魏晋风度不仅让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找到了人生的出路,对魏晋时期的文学政治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在于它以文人的自觉为前提,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本人格。

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始,中国文人就迫切地想要寻找人生的奥义和生命的真谛,但是各家的答案多有不同。

以影响力最大的儒道两家为例,儒家强调入仕、强调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强调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息息相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道家却大为不同,道家讲究无为而治、讲究返璞归真、讲究归顺自然。

虽然说道家和儒家的教义多有不同,但是道家和儒家的教义却在魏晋名士的身上得到了融合。

魏晋名士既注重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他们的存在实现了中国士大夫内圣外王儒道互补精神的升华。

魏晋名士所追求的是高雅,是返璞归真,而并非肆无忌惮,但是后世却有人打着魏晋名士的名号做出了追逐名利、有悖伦理的行为。

他们的存在让后人对魏晋名士产生了误会,魏晋名士的人格精神和时代意义并不在于后世文人对它的追捧和模仿,而是在于他们的存在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

不论是渴望归隐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李白,还是频频被贬的苏东坡,都能够从魏晋名士的身上看到自己。

当他们无法消解心中愁苦的时候,他们便能够在魏晋之风中找到自我,用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和社会。

魏晋之风能够穿越千年给后世文人精神鼓励,魏晋风度不仅极具时代意义,而且还有超越时代的价值,魏晋时期的魏晋名士不仅是觉醒的一代,更是崛起的一代。

各种思想在魏晋名士上碰撞,为这个时代塑造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文化主题,照耀了文坛千古。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80145059269083683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