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换了7个皇帝,元朝的皇帝宝座为什么那么难坐?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从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定国号“大元”到1368年元顺帝被赶出北京,前后共经历了98年。而在这不到一百年时间里,元朝共出现过11位皇帝。除了第一位皇帝元世祖当政24年,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当政36年外,中间这38年共更换了9位皇帝,更夸张的是从元仁宗病逝到元顺帝登基只相隔了13年,皇帝却换了7个人。如此频繁的皇位更迭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奇葩现象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元朝皇帝更迭的那么频繁?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至此一个崭新的王朝成立。新王朝建立以后,忽必烈也很合时宜地在公元1273年立自己的嫡长子真金为皇太子。然而天不遂人愿,被忽必烈寄予厚望的真金却英年早逝,忽必烈不得不经历丧子之痛。此后忽必烈并没有从自己的其他子嗣中选择继承人,而是将目光放到了真金的孩子身上。

公元1293年,忽必烈将自己曾赐给真金的“皇太子宝”赐给真金的第三子铁穆尔,间接表明了他的传位意图。除此之外,忽必烈还派铁穆尔镇守蒙古帝国的故都哈拉和林,让他抚军于北边。铁穆尔在哈拉和林的这段经历强化了他与蒙古本部军民的联系,为他后来登上帝位提供了重要保障。

公元1294年,忽必烈驾崩,铁穆尔继承皇位,史称元成宗。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他在登上帝位后不久就册立自己的独子德寿为皇太子。然而德寿早夭,元成宗又没其他子嗣,因此皇位继承人出现了空缺。后来元成宗在42岁的时候就病逝了,由于他生前没有确立正式的继承人,所以宗室成员们为了能夺得大位不惜使出浑身解数。

在元成宗去世后,左丞相阿忽台拥护皇后卜鲁罕与安西王阿难答监国,并有意让阿难答称帝。另一位宗室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不认同皇后的做法,他们趁皇后不备发动大都政变。控制局势后,爱育黎拔力八达认为自己不足以镇住各方势力,因此他率先拥护镇守和林的哥哥海山为帝。海山得知情况后在元上都登基为帝,是为元武宗。(海山与自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前太子真金之孙,元成宗二哥的孩子)

元武宗因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后的元仁宗)在自己的登基过程中立有大功,因此册立他为皇太弟,相约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弟弟的儿子相互交替称帝,此即为“武仁之约”。元武宗去世后,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顺利即位,不过他上台后在继承问题方面违背与元武宗的约定,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并将元武宗的长子周王和世琜(后来的元明宗)外放镇守云南、次子图帖睦尔(后来的元文宗)放逐海南岛。元仁宗的做法让武宗旧臣皆感愤怒,因此他们拥护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叛变,结果虽然和世琜被击败,但并未因此丧命,而是逃到了与元朝不对付的察合台汗国,伺机翻盘。

元仁宗病逝后,元朝统治阶层内部又经历了多轮血腥角逐,在短短13年时间里竟更换了7位皇帝。直至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登基时,有野心、有实力的宗室都死得差不多了。皇位之争才逐渐平息。

总结起来,忽必烈去世后皇位传承在太子真金的三个儿子后代中交替传承,先是真金的第三子铁穆尔为帝,接下来是真金的第二子的两个儿子及其后代争夺皇位,中间夹杂着真金长子的儿子及其后代争夺皇位。短短38年间,元朝先后有9位皇帝轮番登场,关于帝位纷争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自相残杀的局面一幕接着一幕。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元朝的继承制度存在问题,它一方面想学习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另一方面又拗不过蒙古人的传统习俗,即通过库里台大会来选拔出国家统治者。元朝皇帝在这两条路线之间左右摇摆,结果就搞成了四不像。

此外,元朝丞相权力极大,有时甚至能影响到皇帝的废立。而丞相还分左丞相和右丞相,两边意见又往往不一致。这又导致皇位之争更加错综复杂。

元朝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斗争的结果就是导致元朝统治基础和实力被严重削弱,大家都把心思放在争权夺利上,自然就无暇治理国家。再加上当时天灾频现,百姓的生活也日益艰难。最终走投无路的底层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参与起义。元朝皇室忙于争权斗争而不自知,等到认真对待的时候却发现为时已晚,丧钟已敲响,元朝被推翻已进入了倒计时。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65836127622267404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