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皇帝的那些日子:不是哥哥不讲武德,而是权利太迷人

刘邦在项羽光荣了之后,为什么会通过种种举动向自己的这个一生之敌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呢?

一方面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刘邦确实应该好好感谢一下项羽,没有项羽横扫天下给他铺路,刘老三同志大概率是无法在有生之年成功登顶的。

某个伟大的科学家说过,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功都是因为我们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们应该饮水思源!

但是,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功之后,千万不能轻视巨人倒下所带来的反噬力。就刘邦而言,他对项羽取而代之之后,有一个核心问题是他亟需解决的,那就是共同创业之后,他需要如何去完成中央集权的问题。

如果不是因为项羽太厉害,刘邦跟在后面捡桃子,他也不可能成功;但如果不是因为项羽太厉害,刘邦也可能不需要采取联合创业的方式来对付项羽,所以他若登顶,他的困惑与制约也不会那么多。所以,命运归根到底是公平的!

在介绍刘邦当皇帝的几年时间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那就是刘邦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砺与修炼,算真正登堂入室了,成了一个天下少有的高手。

高手过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下面就来看看刘邦是如何步步为营地去破局的。

摆在刘邦面前的几大问题

我们先来揣摩一下成功者的准确心理。有人会说,成功者显然会追求持续发展和继续突破。其实这是瞎扯,就像刘邦这样的人,已经成了帝王了,他还怎么持续发展?还突破个啥?你指望他百年之后上天当个玉皇大帝吗?成功者的核心追求其实是追求稳定和传承。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他的核心诉求就是如何稳住大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和如何保证大汉政权能一直姓刘。

但是刘邦这一内在诉求与其当时所处的利益环境是有极大的冲突的,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对其进行联合投资的异姓王,人家本来是公司的原始股东,结果你刘邦当了董事长之后就想把公司私有化,这个事不得好好说道说道?

当然,就算是刘邦顺利解决了异姓王的问题,他自己为了制约异姓王而大面积亲封的刘姓藩王以及曾经跟他出生入死的丰沛地区的老兄弟们,也一样会成为他的心头大患。因为给出去的东西,再想收回来注定是极其艰难的。

另外,此时的刘邦其实已经陷入了一种成功者的偏见,那就是他已经不相信身边的任何人了,包括一直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及其家族。这好比一个长得自我感觉良好的女孩,走在大街上,谁要是有意无意地多看了她两眼,她都会觉得别人意欲对她图谋不轨一样。

刘邦这一辈子的成就自然是巨大的,但其实他也并没有过上几天安稳的日子。最开始是因为实力不允许太任性,所以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地过了大半辈子。九死一生之后登上了人生巅峰,却又发现高处不胜寒,需要处处设防,到处给别人挖坑,直到自己灯枯油尽。

总结一下,刘邦当皇帝时,大汉王朝的中央政权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为:一是刘邦自身所代表的皇权权威性和震慑力不够;二是异姓王和藩王两相制衡的政治格局风险不可控;三是他敏感而又脆弱的内心导致他对自己的妻子吕雉及吕家包括以前的老兄弟充满不信任。当然,还有外围的匈奴也开始咄咄逼人了。

为什么刘邦刚一登基就不得不面临这么多严重的问题呢?这归根到底还是他的政权取得方式所决定的,没有韩信、彭越这些天下英豪帮他打辅助,他是不可能成功的。他的权力根基其实并不深厚,过于依赖于外围的辅助。

权力这玩意是相当讲究自信的,而自信通常来源于自身的实力。如果一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走了捷径,那么他在成功者的位置上必然是坐不安稳的。

别的不说,后世的司马家族就遇到了同样类似的问题,靠算计别人得来的天下,不得时时刻刻防止别人反过来算计自己?所以晋朝的皇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不硬气的皇帝,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硬起腰杆子的底气。

那么西汉为什么没有走到后世晋朝那样的境遇呢?主要还是在于西汉的前七位皇帝都是难得明君,尤其是前几位当政的皇帝可以说都是历史上难得的节奏大师,对于乱成一团麻的时局,能够沉着冷静、理智客观地去步步为营。

这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先来看看西汉第一位皇帝刘邦是如何应对西汉初期的乱局的。

刘邦的集权之策

当皇帝时期的刘邦经过这么多年潜移默化的学习与积淀,实际上已经成为当时天下少有的政治高手了,这和他的人生际遇以及自身天赋是分不开的。

越是高手,落子越慎重。刘邦在登基时,顺应时势,封了韩信、彭越等七个实力派诸侯为异姓王,算是很好地安抚了那些他暂时还消灭不掉的势力。同时,也让这些诸侯对他放心,他刘邦还是比较讲武德的,是不会干“吃独食”那种没觉悟的事情。

与此同时,他利用他董事长的身份之便,到处安插诸多刘姓王爷,并在这些诸侯国的地盘上推行郡县制。

刘邦这种操作手法在今天的股份制公司里很常见,就是安排大量自己信得过的人持股,稀释原始股东的股权,最后完成统一并购。

另外,对于自己结发妻子吕雉和她背后庞大的家族,刘邦也留了一个小心眼,生怕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结果还是一个上门女婿,刘姓江山最后变成吕姓江山。毕竟,刘邦同志那五十多岁在古代确实算不上什么优势,万一吕雉母凭子贵,顺势就把刘家的权力慢慢抽空了怎么办?

所以,从不按套路出牌的刘邦晚年破天荒地搞了他人生之中最为荒唐的一个试探,他想让没有政治根基的刘如意取代背后站着吕氏家族的刘盈成为太子。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刘邦最终屈服于吕氏家族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张良都为此出谋划策了,刘邦一直想请来当金子招牌的商山四皓屡次拒绝他,也为此时亲赴朝堂了……

聪明的刘邦知道事已不可为,所以选择成全别人也就是放过自己。

刘邦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永远知道要干什么,然后从其中去筛选自己能干什么,从不较真,不钻牛角尖。

刘邦晚年其实最大的梦想就是实现自己当年面对秦始皇时的豪言壮语“大丈夫当如是”,他想消灭所有异姓王,也想让所有的刘姓子弟当个安乐王,也想让曾经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直乖乖地听他们老刘家的话,也想让自己的岳父家从投资他的态度变为服从他的态度,还想让匈奴那样的外族听到他的名字就直打哆嗦……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已经年迈的刘邦自感时日不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已经不多了,如何在有生之年替子孙后代解决最困难、最重要的大问题成了刘邦晚年最沉重的思考。

已经十分老练周到的刘邦在经过慎重的评判之后,精准地将突破口放到了当时七个异姓王身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降服你们这些人,咱老刘家永远不得安宁。

刘邦这个思路是不是对的呢?肯定是对的,他和吕雉、吕家的矛盾以及西汉朝廷与刘姓藩王的矛盾,其实都是内部矛盾;至于军功集团在一旁虎视眈眈,那也只是一个暂时没有爆发的隐患而已。所以,解决异姓王的问题是当务之急,这就说明刘邦对于事情的轻重缓急是理解得十分到位的。

刘邦的集权之策其实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两条:先外后内和先急后缓。这个时候的他,比起当年一进咸阳就急着去后宫抱花姑娘的他,在政治上要成熟多了。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有些朋友会问,既然刘邦一登基就打算对自己亲封的异姓王动手,那他为何要先封后杀,这不是多此一举,直接趁热打铁、一举拿下不更香吗?关键还是刘邦实力不允许,打完项羽,他也只剩半口气了,他要先歇一会,稳住这些人,然后出其不意地各个击破。

如果让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就霸气地向全世界宣战,那刘邦就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刘邦了,刘邦从来不会轻易去打无把握的仗的。这些他这么多年夹着尾巴做人所积累下来的生存哲学。

那么,刘邦又是怎么对那些异姓王下杀手的呢?

刘邦是如何瓦解异姓王的呢?

刘邦登基时,天下还有七个异姓王,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韩信。

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名单,是不是很有讲究?韩信和彭越是不得不封的,毕竟人家的功劳摆在那里,而且单挑你还不一定干得过他们;英布、臧荼、韩王信、吴芮原来都是项羽的小弟,后来要么直接变节,要么选择呆在一旁看热闹,这些人也是需要安抚的;这其中,可能张敖(张耳的儿子,刘邦的女婿)是唯一跟刘邦关系比较亲近的,但主要也是因为张耳是刘邦的老领导,江湖地位摆在那里!

也就是说,这七个异姓王,没有一个是刘邦心甘情愿封出去的。但是,实事求是,这个诸侯王也不全部是他们所担心的,像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韩信这几个根基较浅、实力较弱的异姓王,刘邦还是不怎么担心他们的,只要不给他们抱团取暖的机会,刘邦有足够的信心让他们变成乖宝宝。

刘邦真正担心的正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这三位大神都是楚汉时期比较能打的,刘邦这些年被项羽打出心理阴影来了,对于自己的军事能力实在不敢太自信。

刘邦也知道这些异姓王迟早会被自己逼反,他尽量去维持暂时的平静,不过是在抽时间在思考自己应该选择在什么时间点上对谁率先动手的问题。

正当刘邦在思考应该找谁率先动手的时候,燕王臧荼主动站出来了,帮助刘邦解决了这个苦恼。

公元前202年七月,也就是刘邦登基后的第五个月,燕王臧荼宣布造反了。

这个臧荼同志其实一直是项羽的小迷弟,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燕王,也是因为大哥项羽帮衬了他一把。但是,在韩信北伐的时候,兵锋实在太盛,臧荼觉得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宣布投降于刘邦阵营,以免和韩信正面为敌。

大家对于臧荼率先造反可能会比较疑惑,这样一个识时务的乖宝宝,为什么在天下诸侯合力围剿项羽的时候选择隔岸观火,而等到刘邦大势已成时,又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当出头鸟呢?

有人说是因为臧荼害怕刘邦政治清算,这种说法其实不靠谱,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你臧荼实力最弱,刘邦要清算你,你造反就能顶得住吗?安分守己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天呢!

而且,历史上,刘邦对于项羽家族和嫡系的清算其实都不是特别严重的,甚至很多人还被封为高官,臧荼没有理由这么无缘无故地成为惊弓之鸟。

那么到底是为啥呢?长话短说,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臧荼本身就在针对刘邦下一盘大棋。他率先攻打了代地,然后连通燕、代两地,打开北方匈奴南下的通道,准备借外族的势力给新生的大汉政权致命一击。

而且臧荼选择前202年秋七月这个时间点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之前为什么不趁乱反叛呢?因为给他站台的匈奴大哥正是从前205年到前202年才完成了对西面大月氏的第一轮胜利,彻底完成了对北方草原的统一。这个时候,匈奴才有心思来攻打汉朝。至于为什么是秋天,这个节点也是匈奴骑兵作战最有利的天时了。

刘邦听说臧荼反了以后,抱着武装旅游的态度带着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百战名将前往大汉的东北轻松平定了臧荼。

匈奴大军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及时出现,可能是天灾也可能是人祸,总之,处心积虑的臧荼谋划了好几年,却被刘邦随便几脚就给踹死了。后来,臧荼的儿子逃到了匈奴,且得到重用,从而延续了臧家和刘家的恩怨,这是后话!

臧荼是在九月被平定的,刘邦封自己的过命兄弟卢绾为新的燕王,暂时稳住局面。

为什么刘邦好不容易铲除一个异姓王,又要重新封一个异姓王呢?这不是白忙活一场吗?一来是刘邦不想打草惊蛇,大戏还在后头呢;二来是刘邦对这个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兄弟相当信任,觉得这就是走一下过场而已。

但是,刘邦没有高兴多久,就在十月,刘邦收到了楚王韩信密谋造反的消息,这对刘邦来说绝对是最担心害怕的消息。兵仙出世,谁人能降?

害怕归害怕,但是遇到问题还是要勇敢去面对嘛!于是,在手下那帮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老兄弟们的愤怒声中——“活埋了韩信这小子才行”,刘邦强行让自己先冷静下来,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谁有能活埋韩信的本事?

此时的张良已经归隐山林,他身边保持智商在线,能对韩信问题发表一些有建设性意见的人,也仅有陈平一人了。于是,刘邦赶紧问策于陈平。

陈平在对刘邦发出一连串灵魂拷问之后,直截了当地提出,韩信只可智取,不可力敌。建议刘邦假借巡游的名义,把韩信骗到云梦泽,然后关门打狗,将韩信制住。

刘邦掂量掂量了自己的能力,只好照办。最后成功在云梦泽将韩信制服,带到长安软禁起来,并将其贬为淮阴侯。后来,韩信密谋造反,被吕雉和萧何联合剿杀。

在韩信被刑拘后,刘邦大舒了一口气,毕竟他的心腹大患已经解决了,解决剩下的那些异姓王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但是鉴于秦朝二世而亡的坏榜样,刘邦并没有急于一步到位地收回异姓王的地盘,而是继续走曲线救国的路线,慢慢蚕食这些异姓王的地盘。韩信的楚地被一分为二,封给了他的堂兄刘贾和弟弟刘交。

办完楚王韩信刘邦马上又着手要办韩王韩信了。他将韩王信由兵家必争的韩地迁到了晋北,并把太原郡划给了他,让他负责防备匈奴。这个安排其实是一箭双雕的,言下之意,匈奴不是个善茬,把你韩王信往边疆一丢,你若扛住了,我省了很多麻烦事;但若没扛住,那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办了你。

韩王信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知道这不是一条好路子,但是很识时务地答应了。

刘邦的如意算盘打得是好,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有一点没有算到,万一韩王信和匈奴眉来眼去好上了怎么办?你让人家去当炮灰,把人家逼上绝路,人家不反你?

公元前201年九月,韩王信献出马邑,投降匈奴,冒顿单于率大军自马邑南下,攻击太原郡,兵锋直指晋阳。

刘邦这次多少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味道,也正是因为这次逼韩王信逼得过狠了,导致了刘邦同志晚年再次遭受到了最严重一次死亡威胁——白登山之围。这次变故会在稍后详细给大家剖析,先行跳过。

刘邦摆脱白登山之围后,韩王信自知大势已去,只能逃亡匈奴以求保全性命。

公元前200年,也就是白登之围后刘邦回国时,从平城走赵国线视察,女婿赵王张敖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从早到晚亲自侍奉饮食起居,态度很谦卑。

但刘邦是过来度假的吗?显然不是,他是过来找茬的,一天到晚抓着张敖就是一顿训,训得张敖的那些属下都看不下去了,于是阴谋刺杀刘邦。这其实也是刘邦所期待的结果。

但张敖这孩子出身名门,颇有见识,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所以自始至终都保持逆来顺受的态度,并没有参与到刺杀刘邦的阴谋当中去。

所以,最后不管刘邦怎么想把张敖拉进这场是非之中,却始终证据不足。也得亏张敖手下都是一帮血性十足的汉子,打死也一口咬定张敖与此事无关。

最后,刘邦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处理方式,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把张敖降为宣平侯,顺利平定了赵国。

之后,便是韩信趁着刘邦在外平乱的空挡时期,联合陈豨阴谋叛乱,结果被吕雉提前发现,让萧何出面将韩信骗至宫中处死。

韩信彻底倒下之后,跟韩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陈豨自然也难逃被清算的命运。

天下七个诸侯王,此时已去其四,但刘邦的死亡游戏会就此打止吗?显然不会,下一个是谁?正是楚汉时期的游击之王彭越。

刘邦在讨伐陈豨时,曾经向彭越征兵,但彭越说有病,只派出将领带着部队到了邯郸,自己没有去。

这让刘邦内心里很不爽,怎么这么没有觉悟呢?领导需要你的时候你怎么能生病呢?于是派人去给彭越进行强烈谴责。

彭越这个游击队长是真没有争夺天下之心,被老大哥这么一训斥,便感到后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当然也有人劝彭越就此反了算了,刘邦这个人是容不得人的,但是彭越没听。

但彭越曾经得罪过一个小人,这个小人一看这架势,刘邦摆明是要搞事的,于是便跑到刘邦那里再添一把火,说彭越密谋造反。

刘邦巴不得能抓住彭越这样的把柄,所以二话不说就派出特别行动小组到梁地实行斩首行动,出其不意地把毫无防备的彭越给逮捕了。

三司会审之后,彭越造反的罪名不出意外地被坐实。但刘邦还想装模作样做个好人,并没有直接处死彭越,而是将他贬为庶民,流放到蜀地青衣县。

感觉自己比窦娥还冤的彭越意难平,还异想天开地想找大嫂吕雉请求个公道,结果被吕雉哄住了,再次带到刘邦面前,并劝刘邦杀之以绝后患。

结果,英雄了得的彭越被杀,并被夷灭三族。

至此,七个小魔王只剩下英布和吴芮这俩翁婿了。按道理,这两人均难得善终,但是吴芮因为实在太佛系,对刘邦政权的伤害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吴芮最后还是得以善终了。至于英布,是终于看到了形势不对,绝地反击地走上了谋反之路,最后被刘邦降维打击给灭了,当然,在这次平叛之中,刘邦胸口中箭,也直接缩短了他的寿命。

末了,解释一下,之所以把刘邦平定异姓王的过程写得如此笼统,一是因为篇幅限制;二是因为这其中的内容实在太丰富,我们只能先搭框架,再去抓细节。

一点点思考

可能大家一直都会诧异,一开始喜欢撒泼打滚的刘邦为什么到了晚年会变得如此厉害,沉稳冷静、果断狠辣且思路清晰,就连之前十战九败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升至大成,平定诸侯作乱几乎是手到擒来?

其实在刘邦身上,大家一定要学会其难能可贵的一个重要的态度和精神——愿意深耕于细分领域。军事方面、谋略方面、财税方面……其实都不是刘邦所擅长的,但是他扬长避短,一辈子就琢磨着管理的那点事。

管理其实就是管人性、人心,所以刘邦到了晚年,已就是一个人精了。他遇到问题知道如何沿着人性逻辑,一步一步去摸索着解决办法,摸着石头过河,试多了,自然也就试出了办法来了。实践出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除了自己深耕的细分领域外,对于周围的相关领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勤于学习、善于总结,这样一来,只要看多了高级案例,你也就慢慢成为了高手了。刘邦长期和张良、萧何、韩信、郦食其等当世大才共事,且学习能力惊人,你说他晚年焉能不厉害?

刘邦这个皇帝其实是当得相当辛苦的,其晚年基本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但这也恰恰证明其厉害,格局宏大、思虑久远,不会沉迷于暂时的成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在刘邦身上就得以最好的体现。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32448615036879363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