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指针,指向东周之时。长期以来位居台前的周王室权力失坠,力量衰微,统御力和影响力也远不如前,于是渐渐地不再是那个聚光灯闪耀下最靓的仔了。而先前那些见到周天子都会战战兢兢的诸侯们,却慢慢地挺直了腰杆。
他们不断地壮大实力,而后开始四处掐架,从而争着当诸侯里的老大,以致整个东周顿时礼崩乐坏,乱象丛生。此后的周天子,犹如一块华贵的金字招牌,任哪个诸侯握在手中,哪个诸侯便有了道义,遂成了天底下最靓的仔。历史,由此进入了春秋时期。
在讲春秋历史之前,我们今天有必要将这些诸侯们逐一拉出来跟大家见见面,晒晒他们的小状态,也好为下步直奔主题做个铺垫。
01 鲁
鲁国,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的封国。周公旦大家都熟悉,周武王的弟弟,早年辅佐周成王,后平定东方之乱,有大功于周。当初周王室需要宗室功臣守藩,周成王便将原奄国土地和殷商遗民六族封给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让他去镇守东方。伯禽又称为明公保、明保尹、明公。《周书·费誓》记载有他伐淮夷、徐戎的誓师词,可见他对周王室也是有功的。伯禽在位时间很长,统治期间变革当地百姓习俗,严格推行周人礼法,使鲁国成为周礼大国,文化之邦。
伯禽传八世到武公,时周宣王在位。武公带大儿子括和小儿子戏去拜见周宣王,周宣王不知何故偏偏喜欢戏,便强行将戏立为鲁国太子。我们知道,周人礼法制度中最核心的便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宣王此举,恰恰严重违背了这一礼法制度。向来“掌天子之礼(负责周朝礼法工作)”的鲁国,自然非常反对,但碍于周天子的威势也无可奈何。武公去世后,戏继位,是为懿公。懿公的继位,让鲁国上下极为震荡,给鲁国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九年后,懿公哥哥括的儿子伯御联合国人,杀死懿公而自立。世人本以为这事就此打住了,谁承想独断专行的周宣王这边不乐意了。他认为伯御挑战了他的权威,于十一年后带兵伐鲁,杀了伯御,改立他的叔父——公子称为国君,是为孝公。至此,长达二十多年的鲁国内乱,才算平息了。
至于《竹书纪年》记载,周平王的扶立,也有鲁国参与一事。后世史学家基本持否认态度,不是书写时将“曾(缯、鄫)”误写为鲁所致,便是周王室故意将鲁国写了进去,以增加周平王继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孝公之后,是儿子惠公。惠公的长夫人早死,没有儿子,庶夫人生了个儿子名叫息姑(庶子,理论上不能继位),后来惠公又娶了宋国国君之女仲子为夫人,生了个儿子叫轨(嫡子,可以继位)。惠公死后,轨还年幼,由息姑摄位,是为隐公。隐公元年,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此时正值周平王,鲁国对这位周天子和由他组建的王朝依旧无感,爱理不理。周平王对此,也无能为力,任由鲁国自行其是。
02 齐
齐国,始祖是周室的功臣姜尚(即吕尚、太公望、师尚父),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首次出现的名将。周室灭商,得他的力量最大,所以封在营邱(今山东潍坊昌乐县)。起初的齐国,规模还是比较小的,仅限于营邱及附近区域。
姜尚到了封地营邱后,整顿政治,因地制宜,简化礼仪,沟通工商,发展鱼盐,附近百姓多投归于齐。后又四处征讨莱夷,并得到了他们的土地。齐国由此占据了今山东北半省,与鲁国并为周初大国。
姜尚五传到了哀公。这个人大家应该听说过,他因为被邻居纪国国君告发,被当时的周夷王放进大锅里,当庭烹煮而死,不仅非常惨,且极其悲催。这件事,让齐国颜面扫地,退出了周王室的核心圈子,从此充满了对周王室和纪国的满满仇恨。
武公在位的第二十四年,周宣王继位,随后娶了武公的女儿,即姜后,便是周幽王的母亲。也正是这个原因,周王室在这个期间,对齐国的态度相对宽容缓和了不少。但即便如此,齐国也并未重新融进周王室的核心圈子。哀公之死的芥蒂,始终没有从齐国人的心中消除。
武公之后,到了厉公。从后世给他的谥号上不难看出,此人似乎很暴虐,非常不得人心。然而,仅凭谥号判断一个人,还是有些武断。实际上,当时他面对的是齐国公族势力反叛和胡公之子夺权的双重压迫。在这两股势力合谋攻击下,他被杀死,而参与夺权的胡公之子也死了。最终,他的儿子继位,即文公。文公非常硬气,一上任便将参与诛杀其父厉公的七十余人全部处死,从而根本性地扭转了齐国政局。
齐国的这些事,若放在之前,势必引起周王室的注意,弄不好还会招来横祸。可当时的周宣王并没有干涉齐国内政,这无疑给了齐国很大的自主性。
到了庄公(即姜购,区别于齐国之后另一位庄公姜光)时,先是经历周幽王胡作非为,再是犬戎杀周幽王、毁镐京,最后是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邑,他始终坚持没有趟周王室的浑水,隔岸观火,韬光养晦,聚天下之才、开富国之源,做大做强自己,愣是给齐国积攒下了一份大基业,为齐僖、齐桓的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僖公继位后第九年,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03 晋
晋国,据传始封祖是周成王的幼弟虞。史书上有“桐叶封弟”的典故,指的就是周成王封其弟虞于唐国,史称唐叔虞。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河东(黄河以东)地区的管控,以抵御北方戎狄进攻。
起初,唐叔虞在唐国故墟(帝尧旧都之地,今山西太原晋源区),称为唐侯。后到了虞的儿子燮,因南有晋水(今山西太原悬翁山),遂改国号为晋,称为晋侯。
燮之后七代,传到了晋穆侯姬费。姬费生了两个嫡子,大的名叫仇,小的名叫成师。关于这两个嫡子的名字,倒是有些来历。周宣王二十三年(前805年),姬费率兵前去讨伐条戎,结果打了败仗,回到国内后,恰逢长子出生,便给长子起名“仇”,以提醒自己不忘仇敌。三年后,姬费又在千亩率兵阻击戎人。这次他打了胜仗,也碰巧赶上了小儿子出生,心里一高兴,便取名“成师”,以此纪念这场胜利。
这个师服究竟有没有预测本领,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最终祸乱真的发生了。不过,当晋穆侯姬费去世后,篡哥哥君位的,并不是弟弟成师,而是叔叔殇叔。
当时的姬仇,刚刚二十岁,他立刻逃出了晋国,不知所踪。有人推测他去了齐国(母亲的娘家),也有人说他去了镐京。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周王室对此事的反应。
殇叔在等,姬仇也在等。殇叔等着当时的周宣王承认他的君位,而姬仇等着周宣王替他主持公道。然而,遗憾的是,姬仇时运不济,周宣王并未有任何动作。
正义的缺失,便是对邪恶的纵容,更是对弱者的无情打击。晋穆侯姬费一生跟随周宣王四方征战,战功卓著,而到头来周王室却对他的儿子君位被夺一事默不作声。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在姬仇的心里,早先的期望,最终变成了愤恨。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
四年后,姬仇返回晋国,凭借一己之力,成功袭杀殇叔,夺回了君位,是为晋文侯。经过此事之后的晋文侯,成熟了很多,也明白了“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的道理。所以,在后面很长时间里,晋文侯做任何事情,不再抱幻想,不再靠别人,不再谈感情,异常理性,有利就干,无利免谈。
当周幽王被犬戎所杀时,他权衡利弊,与诸侯扶立了周平王。而这样做的条件是,晋国获得了河内附庸之地。紧接着,他又帮周平王铲除了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彻底稳定了周平王的位子。如果就此认为他这样做,是出于一个做臣子的本分,那就错了。从周宣王未替他主持公道那刻起,他的心里早就没了对周王室的情分。他之所以铲除周携王,是因为他要趁机夺取周携王的土地,顺道从周平王手里获得邠地(汾河中下游地区)的开发权。他成功了。至此,晋国扩张到了汾河与黄河交汇地域,势力逐渐渗透到了关中之地东部。而他本人,与当时郑国的武公掘突,成为了周平王的主要依靠,共同夹辅周室,从而达到了人生顶峰。
四年后,晋文侯去世了。他的儿子姬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一上台,便把曲沃(今山西临汾)封赏给了他的叔叔成师(晋文侯之弟,即曲沃桓叔)。究其原因,多半是因为之前殇叔篡夺其父晋文侯之位的前车之鉴。为防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故将自己的叔叔成师支走。然而,谁又能想到晋昭侯如此做法,却反而给叔叔成师一脉提供了发展平台和机会。此后近七十年里,曲沃和翼(晋国国都)的攻伐从未断过,以致晋国在春秋初期毫无作为。
最终曲沃代翼,成师的后人篡夺了仇的后人的君位,变相地应了当初师服“弟篡哥位”的预言,真是世事难料。
04 秦
秦国,嬴姓之族。据说,他们的始祖叫大业。大业生大费,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大费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为鸟俗氏的始祖;一个叫若木,为费氏的始祖。大廉的玄孙叫孟戏中衍,身体像鸟,却会说人话(活脱脱一个鸟人),他做了商王太戊的御者,因世有功绩,便成了诸侯。其玄孙中潏,在西戎,保西垂(陲)。中潏后来生蜚廉,蜚廉又生恶来,两人都是商纣的宠臣。周武王灭商,把蜚廉、恶来都杀了。蜚廉的孙子叫孟增,又称宅皋狼,后来做了周成王的臣子。这是《史记》中关于秦人世系的记载。
但据古书记载和近年考证,秦人应是东方的种族。周成王继位后,商纣的儿子武庚发动大规模叛乱,被周公旦平定,参与叛乱的秦人先祖(周公旦东征,俘虏回来九个熊盈族的国家,“盈”便是“嬴”)被迁往西方,成为最大的一支嬴姓氏族。因他们是俘虏的缘故,所以经常受到周王室和中原诸侯的歧视,甚至敌视,不得已迁居于最西方的不毛之地,与戎狄杂居,政治地位极低。
宅皋狼再传为造父。《史记》记载,造父其人,善于驾马,相传曾取骅骝、绿耳等名马献给了资深驴友周穆王。周穆王让他驾御,西巡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周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临汾,故其后代以赵为氏),便成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始祖。
秦嬴三代传到秦仲,西戎开始作乱,夺了犬丘。周宣王便命秦仲为大夫,派他前去讨伐西戎。秦仲出师不利,结果被西戎所杀。秦仲有五个儿子,长子嬴其,是为秦庄公,作战非常勇猛,周宣王又派他带兵,再次讨伐西戎。秦庄公打败了西戎,夺回了犬丘之地。周宣王便封他为西垂大夫,但并没有改变秦国的附庸地位。在周王室看来,秦国始终与戎狄无异,心中依旧存有芥蒂。
秦庄公去世后,儿子嬴开继位,是为秦襄公。秦襄公是一位非常能够隐忍、善于把握时机的国君。第七年,犬戎杀周幽王,他瞅准时机带兵助周,又护卫周平王东迁,立了大功。周平王为了拉拢他,封他为诸侯。秦国从此摆脱了附庸身份。后周平王又许以岐山以西的地方给他。他便带领秦国与西戎决战。到了儿子秦文公时,秦国赶跑了西戎,占领了岐山以西之地。至此,秦国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国,从而为日后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秦文公四十四年,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
05 楚
楚国,芈姓之族。据传说,他们的始祖做过高辛氏(上古帝喾之号)的火正(掌管火政之官),名叫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六姓,最末的一支便是芈姓。芈姓的祖先叫季连,而季连的后裔中有个叫鬻熊的,做了周文王的臣子。三传到了熊绎,立国于丹阳(丹水、淅水入汉水的地方),便是楚国第一代君主。
实际上,楚人跟秦人一样,也是东方的种族。周公旦东征熊盈族十七国,俘虏回来九个熊盈族的国家,“熊”是楚氏,“盈”就是“嬴”,都是被迫迁到西方去的。楚人迁到西方后,居住在丹水、淅水交流的地方,首领熊绎便拿着桃木弓和棘枝箭侍奉周成王,替天子驱邪除灾,最终得到周成王的认可,随后被封为“子爵”。
熊绎五传到了熊渠。熊渠遂兴兵伐庸国(今湖北竹山附近)和杨粤(即扬越,古民族,居于湖北江西一带),一直打到了鄂地(今湖北鄂州市境内),封大儿子康为句亶王(负责管理庸国之地),二儿子红为鄂王(负责管理鄂地),小儿子执疵为越章王(负责管理杨粤之地)。
当时,王的称号只有周天子一人能用,熊渠此举,是僭越,属大逆不道。但当时的周夷王微弱,向来只认实力的熊渠,自然不会怕他。不过,等周厉王继位后,熊渠还是乖乖地撤去了三个儿子的王号。他心里清楚,周厉王可不是善茬。
熊渠后,传了七代,到了熊仪,是为若敖。若敖去世后,再传到霄敖,是为蚡冒。蚡冒卒,兄弟熊通杀其子而自立,是为楚武王。而那一年,正好是周平王三十年(前741年)。
其实,楚人和秦人挺像,经常不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正眼瞧,长期以来被视为蛮夷,这让其心里很不爽。但楚人与秦人对此做法又不一样。楚人嘴里承认自己是蛮夷,常常用实力证明自己这个蛮夷,比中原诸侯和周天子(所以动不动就要称王)都强。而秦人打死都不愿意别人叫自己蛮夷,谁叫灭谁,心里憋着一团火,跟那些自视清高的诸侯死磕到底。
熊通想称王,便要试探周王室的态度,时不时派兵骚扰一下中原诸侯,搞得周平王都快神经质了。到了熊通第十九年,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
06 郑
郑国的始封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名叫姬友。周宣王继位后,并没有亏待他的这位弟弟,赐给弟弟一块地,组建了郑国,位置大概在今天的陕西渭南华州区,离镐京不远。因郑国的等级为伯爵,姬友又常常被称为郑伯友。
郑伯友在自己的封地上,本本分分做人,兢兢业业做君,也算小有成效。司马迁对他评价很高,说他“百姓皆便爱之”,是个称职的好国君。或许因为这个缘故,侄子周幽王继位后,便将这位叔叔从郑国召回镐京,封他为司徒。回到政治中心后,郑伯友仍然保持本色,依旧谦虚谨慎,继续尽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因此“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国语》)。
从王弟到好国君,再到好臣子,郑伯友口碑都是很好,混得也是顺风顺水,应该说可以高枕无忧了。可他偏偏是个非常谨小慎微的人,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西周败亡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他因此担心周王室日后会祸及新生的郑国,不想这样与周王室同归于尽,于是开始四处寻找避祸之所,最后问到了太史伯阳那里,什么所在才可避难?
西周灭亡时,郑伯友跟着周幽王殉难,儿子掘突继位,是为武公。武公拥护周平王有功,做了周朝的卿士,先后灭了当年其父寄孥的郐国和东虢国。就这样,武公硬生生从中原富庶之地,为郑国撬下了一块地盘。
武公之后,太子寤生继位,是为庄公。这人厉害,是“春秋三小霸”之一。在历史进入春秋之前,他隐忍克制,并没有太大动静。到了上任的第二十二年,进入春秋后,他带领郑国立刻打响了春秋争霸的第一枪。
07 宋
宋国始祖是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周成王时期,爆发了武庚叛乱和“三监之乱”,周公旦平定叛乱后,遵循“兴灭继绝”传统,封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周朝的客人)。
宋国是公爵,属于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最高等级,地位仅次于天子。这种爵位的诸侯国,前后加起来也不过8个。宋国还是“三恪”之一。“三恪”,除了宋国外,还有分封到陈国的虞舜后代和分封到杞国的夏朝后代,都有用天子之礼奉各自旧朝宗祀的特权。
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让宋国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排外情绪,始终认为自己是客人,融不进周朝之中,超然于物外,慢慢地成为了诸侯中的另类。但这丝毫不影响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发源地这一事实。墨子、庄子、惠子三位圣人出自宋国。孔子的祖籍也在宋国。
08 卫
卫国始祖是周武王之弟康叔。“三监之乱”后,周公旦分康叔于殷故地,便是卫国。康叔八传至僖侯,僖侯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共伯余,小的叫和。僖侯宠爱和,常常赐给和很多财物。而和却将这些财物分给武士,以拉拢关系。僖侯去世后,共伯余继位。在僖侯的葬礼上,武士袭击共伯余。身负重伤的共伯余,不得已躲进僖侯的墓道而自杀。和便顺利继位为卫国的第十一任国君,是为武公(《史记》)。
武公上任后,勤修政事,深受百姓爱戴。周幽王被杀后,他带领军队救周有功,迅速成为最有名气的诸侯。武公再传为桓公,桓公十三年进入春秋。
09 吴
通常说法,吴国始祖是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但这种说法很不可信。因为太伯和仲雍是虞国的祖先,与远在江苏的吴国并无什么关系。
实际上,《史记》遵循的是大一统的史学观,司马迁将周边民族的始祖,几乎无一例外地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圣王贤君身上,即便不是圣王贤君,也定是辅佐能臣。仔细分析吴国世系中的25位王,不难发现前四王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分别对应的是“伯、仲、季、叔”排行,人为嫁接成分明显。所以,从第五位王周章到最后一位王夫差的21位王,才应该是真正的吴国世系。
10 越
越国的始祖据说是夏少康的庶子无余。禹巡行天下,死于会稽。少康担心禹在会稽的祭祀绝了,便封庶子无余于越,典守祭禹的礼节。
这个说法也很有问题,禹死于会稽,这个会稽在哪,现在还不能确定。现在很多人认为,越国与楚国应该是同族。越国到了允常时,才开始强盛起来。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1632075262582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