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既无名分,也缺大义。但称帝结果顺利异常。是谁助了他一臂之力。
魏蜀各自称帝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魏。笼中鸟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以汉献帝被曹丕所害,自己继承汉室大统为名,在成都建立蜀汉称帝。延续汉室名份。
曹丕称帝建魏,走的是禅位流程。哪怕汉献帝不愿意,但从古代理法上曹丕给自己谋划了正式的仪程和理由。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以魏王身份取代汉帝,改朝换代。
刘备称帝,从汉室大统的名义而反对曹丕篡汉。进而以汉献帝被曹丕暗害为名,在蜀地以汉中王身份继承汉室帝位。打出的立国口号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以讨伐曹魏,恢复汉室江山为国家目标。
虽然汉室早就失去了对天下的实际控制权,大家心知肚明,要凭手中的军事力量说话。但是古代什么事情还要讲究理法,名分。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是有理法依据的。刘备不承认曹魏的合法性,打出恢复汉室的立国旗帜。也是为自己树立了大义名分。魏、蜀的建立都有各自的章程和理法。
孙权就很尴尬了。三足鼎立,你们两家都称帝了,我怎么办?称帝没有名分,不称帝不足以彰显我鼎足的地位。
孙权灵活外交,全力自保
很快刘备就把孙权要的答案送上门来了。
刘备建国,第一仗就是讨伐东吴。刘备乾纲独断,要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如果曹丕顺势也攻击东吴,孙权两路迎敌必然左右为难。孙权看形势异常危急,先向刘备请和,被拒绝。
无奈之下,马上派出使者向曹丕称臣,承认曹丕称帝。并送回被关羽俘虏的魏将于禁,同时承诺送自己的长子孙登到魏国为质子。以示称臣诚意。
曹丕初登帝位,没有贸然动兵。对于国家战略形势意图求稳,所以接受孙权称臣,册封孙权为曹魏的吴王。然后坐山观虎斗,静候孙刘厮杀。
孙权暂时稳住曹丕,同时任命陆逊为军事总指挥,全力抵御刘备。吴蜀两军相持在夷陵猇亭关隘。相持八个月后,陆逊火攻蜀军营寨,击败了气势汹汹的蜀汉军团。
江东大胜,孙权腰杆立刻挺直,不再惧怕曹魏。原来承诺送孙登往魏国做质子的事自然作废。
曹丕等不到孙权的质子,反复催促无果,知道孙权称臣是权宜之计。大怒。起几路大军伐吴。被江东集团成功抵御。还促使了孙刘关系缓和。曹丕无奈撤兵,伐吴失败。
至此,孙权嘴上向曹丕称臣,又向刘备请和。从实际战果上,江东集团成功击退了蜀汉,曹魏大军的两次进攻。从君臣同心,地域军事实力上,江东集团已经具备自立的鼎足实力。但如果魏蜀联合起来二打一,孙权陆逊也抵挡不住。所以孙权不敢贸然称帝。与魏蜀的关系都是刚刚厮杀过,彼此仇恨。如果此时自行称帝,很可能会召来魏蜀夹击。
所以刘备的继承汉室大统,曹魏的禅位代汉,孙权从名义上都接受了。孙权对外继续使用他的吴王称号。相比魏蜀,从名分上弱了一个等级。孙权当然不会甘心。他在等待机会。
吴蜀重新结盟,称帝显露时机
223年刘备去世,蜀汉内部人心不稳。曹丕伐蜀,南中又生叛乱。诸葛亮受命危难之间,先稳固内部,不动兵戈。率先派出使者邓芝,出使东吴拜见孙权。向东吴传达和平善意,建议恢复友好外交关系。
孙权接受了蜀汉的橄榄枝,采取联蜀抗魏的策略,但依然不敢贸然称帝。
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孙权此时已经按捺不住冲动,意图用军事上的胜利来支撑自己称帝。8月,孙权分两路大军征讨曹魏。自己亲帅大军进攻江夏,派诸葛瑾进攻襄阳。
结果孙权被文聘用空城计吓退,诸葛瑾被司马懿击败,两路大军均告失败。孙权称帝计划只好推迟。
这时诸葛亮已经平定了南中叛乱,开始计划北伐曹魏。
228年初,诸葛亮经过了一年多的精心准备,正式北伐。用赵云疑兵出箕谷(陕西宝鸡市东南),吸引了关中主将曹真主力。诸葛亮率主力兵出祁山,剑指陇西。
陇西三郡闻风而降,魏国朝野震动。调张郃入陇西来抵御蜀汉进攻。曹叡御驾亲征,至长安坐镇。总督御蜀,以为后援。
张郃临危受命,入陇西街亭一战击败马谡,控制了陇西咽喉。诸葛亮失去街亭要地,控制陇西的战略已经无法成功,无奈退兵。
孙权趁着曹魏抵御蜀汉北伐之机,再一次谋划进攻东线。一方面配合蜀汉北伐打击曹魏,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东线战场的胜利来支撑自己称帝。
孙权在江淮一带多次攻打合肥,被张辽死死压制,不得寸进。只是在214年时,吕蒙主持下,甘宁为大将,攻克了皖城(今天的安徽潜山县,合肥市西南200公里左右)。
此后皖城就作为东吴抵御曹魏压力的桥头堡。
曹丕称帝后,曹魏最重要的三条防线分别由三位心腹亲族大将负责。曹休带领张辽负责东线屯驻合肥,夏侯尚负责南线屯驻襄阳,曹真负责西线屯驻长安。张辽死后,曹休全权负责东线军务。
曹休是曹操的同族侄子,从小和曹丕一起长大,是曹氏亲族里的良将。深受曹操欣赏和信任,可不是小说中的蠢才。
217年汉中大战前战中,曹休为实际主将。他看穿张飞的围点打援计策,大败吴兰。有效挫败张飞、马超对汉中外围的进攻。
后来在与对东吴作战中,也屡立战功。被曹丕任命为东线总指挥。曹丕去世,曹休是辅政首辅大臣,担任曹魏的最高军职:大司马。领重兵驻扎东线。
石亭大战,孙权杨威
孙权和曹休多次交锋,没有占过便宜。加上合肥城防坚固,难以攻打。所以和鄱阳郡太守周鲂定下诈降计策,诱使曹真出动。
孙权假意派人审计调查周鲂,并对周鲂过错严厉斥责。周鲂公开以割发形式向孙权谢罪。
周鲂谢罪过后,就给曹休去信。表达愤恨孙权,愿意将鄱阳郡献给曹休。希望曹休能带领大军前来,他愿做内应投诚。
曹休此时立功心切。因为西线蜀汉进攻,曹真被疑兵吸引。街亭大胜,是张郃立了大功。
南线夏侯尚已经去世,司马懿接替夏侯尚。孟达叛变,司马懿火速平叛。也立了大功。
曹氏、夏侯氏亲族将领寸功未立。
现在东线天赐良机,周鲂要投诚。如果能顺利取得鄱阳郡,曹魏势力将从合肥向南扩张至长江沿岸。可以把江东集团势力从长江中上游拦腰斩断,取得赤壁之后的最大胜利。
曹休即刻开始调查甄别周鲂投诚信息是否属实。得到消息回报是周鲂信中所说完全属实:周鲂被严厉问责,被迫自己割发以谢罪。据说孙权还要继续追究。
曹休马上向魏明帝曹叡上表汇报,并计划出动大军十万,前去接应周鲂投诚,同时攻取鄱阳郡。
曹叡批准了这个计划,同时下令司马懿、贾逵也向鄱阳进兵。保护曹休的侧翼。
曹休立功心切。不等贾逵、司马懿大军到来。228年秋,曹休从合肥起兵十万,向皖城进兵。
孙权早已安排陆逊统兵。张网以待。陆逊在皖城以北二十多里的的石亭进行设伏。江东集团精锐尽出。陆逊为总指挥。朱桓,全琮为左右两路主将。埋伏精兵兵九万于石亭,以逸待劳。
曹休大兵一到夹石险要,就觉察到地形、地势有问题。而且鄱阳郡并无接应前来。但是曹休自持兵马强盛,大军出动岂能无功而返。决意强力攻打皖城,进兵鄱阳郡。
曹休带兵继续向前进发。过了夹石险要后,到达石亭,曹军刚刚扎营准备修整。吴军杀到,三路大军一起出击。曹军远来疲惫,抵挡不住,大军败退。
夹石险要,山道崎岖。退兵速度不及追杀速度,曹军大败。多亏贾逵料到曹休可能中计,加快行军。在夹石出口击溃合拢包围的吴军,才救出曹休。
石亭一战,东吴大胜。杀敌一万多兵士。获得了大量的曹魏粮草与器械。
曹休惭恨不已,没过多久就气病身亡。东吴少了一个大敌。但曹魏实力依然强大,司马懿,贾逵,满宠都陈兵东线战场上。甚至把街亭大胜的张郃也调到荆州策应。三国军事焦点立刻从陇西转向了淮南。
诸葛亮此时的神助攻:二次北伐,三次北伐发动了。228年冬,蜀军出秦岭围攻陈仓。曹魏怎么也想不到,蜀汉新败,怎么又出来了。没办法,又急调张郃驰援陈仓。
没错,又是张郃。张郃228年过的很忙碌。从荆州调到陇西夺取街亭,又从陇西调回到荆州。再从荆州调到陈仓。
蜀汉和东吴之间的战略合作,让曹魏集团左右难支,攻守之势转化。此后曹魏二十年内都没有在东线主动出击,一直采取守势。在西线对蜀汉加强了戒备。张郃、司马懿分别被派驻雍凉,以防诸葛亮北伐。
孙权通过石亭大战,以及蜀汉的战略协作。确立了东线的边境稳定。重挫曹休,孙权威望大增。于是开始秘密筹备称帝。
曹休贪攻自大,送给了孙权称帝战功。诸葛亮密切配合伐魏,为孙权称帝助了一臂之力。
历经三代,终成大业
229年4月,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改元黄龙,国号为吴。自称东吴大帝。
然后派出使者向蜀国报告,我孙权也是皇帝了。希望吴蜀永结盟好。
蜀汉朝廷一片哗然,许多朝臣立刻大骂孙权是汉朝叛逆,建议与东吴断绝关系。甚至还有更激烈的建议:立刻出兵讨伐东吴。
诸葛亮等到他们都说的差不多了,看刘禅和大家都在等着自己表态。这才开始说话:孙权有僭越称帝之心,不是一两天了。之所以一直没有不是他不想,是没有合适的机会。但是我们之所以还和他联盟,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曹魏。我们可以不承认东吴立国称帝。要拒绝孙权的友好是很容易的。但是拒绝了之后呢?孙权称帝是既成事实,我们不承认他,他必然憎恨我们。达成的友好联盟必然破裂。我们的东部边境永安,军事压力就会非常大。我们与孙权决裂,如果曹魏却承认了孙权称帝。我们立刻就要面对两个国家的军事压力。那时我们该怎么办呢?蜀汉朝臣都沉默不语了。
蜀汉朝廷在诸葛亮的主持下,承认了孙权称帝。并派出重臣陈震前去回礼恭贺。孙权大喜。签订国书,两国以平等地位结为盟国。魏伐吴则蜀助,伐蜀则吴助,生死不负。
两国互派使节,互建驿馆。大力开展贸易交流。吴蜀进入了两国友好的新盟友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正式开始。
孙权18岁继承父兄基业,统领江东,经过29年奋斗。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几代名将的襄助、辅佐下,终于开国称帝。
孙权称帝后,稳坐23年帝位。开启吴国五十一年国祚。直到280年,吴国被西晋灭亡,中国再次短暂统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1936419213384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