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在全国各地设立的藩镇势力时有反叛发生,只因为各藩镇的最高长官——节度使们拥有“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dào,唐朝节度使军中所使用的军中大旗)”的权力,可以说是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当然,他们对朝廷最大的威胁便是拥有极强的军事实力——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们手下的士兵几乎成了他们的私人雇佣武装。
根据历史记载,安禄山反叛之前同时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拥有近二十万精锐部队,遥想当年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时也才几万人,安禄山此时的实力可见一斑。
然而好景不长,自唐僖宗调动全国藩镇兵力剿灭黄巢起义以后,唐朝便基本上失去了对大部分藩镇的控制,朱温、李茂贞、李克用、王建等藩镇节度使纷纷站上了历史的舞台。虽然朱温最终成功篡唐建立“后梁”,但有的节度使却并不承认“后梁”王朝的合法性——依旧奉唐朝为正朔,所以纷纷割据自立建国,这便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五代十国。
首先要澄清一下的是,五代十国其实只是“五代”和“十国”的一个合称,因为两者的概念和持续的时间都存在差别。
其中“五代”指的是唐朝灭亡以后,在中原地区依次建立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自公元906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到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为止,“五代”的历史一共持续了五十多年。
而“十国”指的是从唐末、五代到宋初,在中原以外地区建立的若干割据政权,他们的数量实际上远不止十个(这一点和五胡十六国中的“十六国”相似),但后世历史学家选取其中十个比较典型的政权(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作为代表,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十国”。一般来说,自公元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开始到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亡北汉为止,“十国”的历史一共持续了七十多年。
五代
后梁(907年—923年):宣武军节度使朱温
后唐(923年—936年):河东节度使李存勖
后晋(936年—947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后汉(947年—950年):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后周(951年—960年):天雄军节度使郭威
十国
前蜀(907年—925年):由西川节度使王建
后蜀(934年—966年):西川节度使孟知祥
南吴(902年—937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
南唐(937年—975年):南吴权臣李晟篡位
吴越(909年—945年):镇海军节度使钱镠
闽国(923年—936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
南楚(907年—951年):武安军节度使马殷
南汉(917年—971年):清海节度使刘隐
南平(924年—963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
北汉(951年—979年):河东节度使刘崇
当然,“十国”之中也有一些不安分的,他们希望和“五代”朝廷平起平坐,或者不承认中原王朝的改朝换代,交往都用国与国之间的礼仪,结果落了一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前蜀被后唐所攻灭。另外,“十国”之中还有一些膨胀分子,他们时刻不忘利用武力征讨周边国家以扩大自己的地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南唐攻灭了南楚和闽国。
总的来说,不管这些国家中间怎么折腾,后面还能活着的,最终都被赵匡胤建立的北宋所攻灭。公元960年,北宋取代后周建国以后,先后灭亡了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其中“北汉”这个“十国”之中唯一存在于北方的国家直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才被攻灭。当时,宋太宗还想乘胜收复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十六州”,结果被辽国(契丹)击败,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1448186879541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