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朱元璋培养了几十年的接班人,太子朱标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朱元璋一夜之间白了头,也拉开了明初“功臣宿将陨落”的序幕。之前给朱标打造的豪华文武班底,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冯胜、傅友德、蓝玉、赵庸、唐胜宗、陆仲亨、费聚等名将被处死,七十多岁的李善长也难逃一劫。
处置这帮“淮西勋贵”,是为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扫除障碍,不让大明的江山社稷落入他人之手。朱允炆继位后,因过激的“削藩”政策,激起了朱棣的“靖难之役”;又因“宋襄公式的仁义”,失去了江山社稷,许多武将、大臣死于内斗之中。
《明史》中有一段朱元璋评价朱棣的记载,“异日安国家必燕王也。 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有人据此推论,朱元璋晚年想传位给朱棣,可能是朱允炆集团更改了“遗诏”,才让朱棣与皇位擦肩而过。
那么,朱元璋果真想传位给朱棣吗?都知道,朱棣继位后,对《太祖实录》的内容有了不少更改,其可信度让人怀疑。如果朱元璋真有这想法,朱允炆岂能阻止得了。
从一位父亲的角度看,朱元璋没有选择朱棣,而是让仁慈的朱允炆继位,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单纯看能力,朱棣确实胜任皇帝的工作,可以压制追随朱元璋创业的“淮西勋贵”,还能肃清沙漠。朱棣以燕王身份两次出征漠北时,傅友德、赵庸、王弼等都是协助,朱棣的能力、威望,不用怀疑。
不是马皇后所生,朱棣想继位,只能是个梦,除非朱元璋糊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不但手握重兵,能力也强悍,且是马皇后所生,岂能让朱棣继位?朱棣当太子,秦王、晋王首先不服,皇室相互攻伐,这是板上钉钉的事。
朱棣的生母,究竟是何人,目前是个疑问。马皇后所生、侧妃所生、高丽妃子所生、孙贵妃所生、李妃所生、元顺帝妃子所生,众说纷纭。朱标、秦王、晋王则毫无疑问,是马皇后所生,是“嫡子”;朱棣改了《太祖实录》,让人对其生母有了怀疑。
退一万步讲,朱棣是马皇后所生,朱元璋也不会册立他为储君。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秦王朱爽、晋王朱棡依然健在,且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其中,晋王与燕王的关系最差,经常在太子朱标面前相互拆台,斥责对方。
朱樉、朱棡、朱棣,能作为储君吗?从一位父亲的角度看,为了保全儿子们的性命,他不会选择其中任何一人。秦王朱樉,劣迹斑斑,多次被官员弹劾,若非朱标打圆场,朱樉能否保住秦王的爵位,都是个疑问。
秦王继位,不服从管教的朱棡、朱棣,岂能得以善终呢?朱棡继位,秦王、燕王也是一样;朱棣继位,晋王、秦王也是如此。都是手握重兵,威望高,一旦交手起来,“九大塞王”之间不可避免要大动干戈。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及随之而来的胡人南下,将在明朝再次上演。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面对的困局,与李世民晚年一样。太子李承乾“无礼”,李世民培养了十几年的储君毁于一旦。此时,李世民的儿子里面,李恪、李泰都很厉害,尤其是李恪,文韬武略,很有李世民的风范。
李承乾的“无礼”,让李世民心力憔悴,该册立谁为储君呢?李泰、李恪,其中任何一人继位,李承乾、李泰或李恪、李治,都难逃一死。为了让儿子们能够活下来,李世民采纳长孙无忌的建议,册立李治为太子。
李治,李世民的第九子,母亲是长孙皇后,不但为人仁慈宽厚,也没卷入“夺嫡之战”中。李治继位,自然不会找李承乾、李泰、李恪的麻烦;李治还因自己幸运登基,“感谢”各位兄长,对他们优待有加。
朱元璋的困境,与李世民类似,为了秦王、晋王、燕王,以及其余诸位手握重兵的儿子们安全,朱元璋选择册立朱允炆为储君,并给他打造一个新的班子。朱元璋的用意很简单,朱允炆仁慈宽厚,麾下能人也不少,与诸位叔叔之间“暂时”没太大矛盾,可以确保皇室内部稳定。
耿炳文、徐辉祖、瞿能、顾成、梅殷、郭英、俞通渊等名将不但骁勇善战,又忠心耿耿,朱元璋并未动手,而是为朱允炆保留着。有这些名将坐镇,只要不瞎指挥,任何一个“藩王”起兵,朱允炆都能轻易搞定。
从一位父亲的角度看,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和平相处,不要兵戎相见,尤其是秦王、晋王、燕王,这才册立朱允炆。为了让朱允炆顺利继位,一些嚣张跋扈的将领,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忠心耿耿,善于防守,或威望低的将领,朱元璋还是保留下来。
朱元璋的用意没错,结果却事与愿违。1395年,秦王病逝,朱元璋再次白发人送黑发人。1398年,朱元璋病逝之前,晋王“先走一步”。晋王能力强,可以制衡燕王;晋王病逝,“塞王”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但也不至于出问题。
如果朱允炆足够睿智,采取“温水煮青蛙”式的“削藩”策略,对诸侯王进行分化瓦解,燕王朱棣也只能束手就擒。即便朱棣贸然起兵,朱允炆御驾亲征,并让宁王朱权从大宁出兵,重兵包围北平,同时宣布赦免“参与者”,朱棣也玩不转。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0741637322720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