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中兴”是清朝后期出现的一段相对安定的时间。同治皇帝在位时间是1861年到1875年,不过“同治中兴”的时间可以延续到1894年,一共大约30年的时间。在这30年的时间里,清朝平定了国内的太平天国、捻军、回乱等起义,对外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使得内外出现了总体的和平局面。在经济上,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力。在军事上,出兵收复了新疆,立下了千古奇功。但是,这场所谓的“中兴”运动到1894年就戛然而止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从“同治”到慈溪独裁
1861年,咸丰帝去世,年仅的六岁的幼子载淳即位,他注定是一个悲催的皇帝。咸丰帝去世之前,安排了肃顺等八大臣辅政,这本来是效仿多尔衮辅助顺治、四辅臣辅康熙的先例,然而却出现了大问题。首先,咸丰帝破坏了清朝的祖制,将两枚重要的印章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咸丰去世后分别被称为东西太后),这就留下了后宫乱政的隐患;其次,他将能力最突出的恭亲王奕䜣排斥在八大臣之外,使得八大臣的根基不稳。
咸丰帝不断排斥奕䜣,使得兄弟不和。到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又不得不重新启用奕䜣去谈判。奕䜣在北京的谈判获得了北京诸多官员的支持,也赢得了洋人的支持,而咸丰帝却继续防备他,故意将之排斥在八大臣之外,这分明就是埋下了定时炸弹。
咸丰帝刚一去世,两宫太后和八大臣之间就产生了权利斗争。按照咸丰帝的安排,八大臣又拟旨权,而两宫太后负责盖章通过。然而,西太后(慈禧)的权力欲望很大,她想彻底将八大臣打垮。于是,她暗中联合奕䜣,两人取得了北京军官的支持,在咸丰的葬礼上大做文章,最终将八大臣全部拿下,此事史称“辛酉政变”。此后,恭亲王取代了八大臣的位置,他和慈禧太后联合掌握国家大权。
1861年11月11日,载淳正式登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当时“同治”的含义就是两宫太后共同执政。不过,我们现在也可以给“同治”赋予更多的含义,例如恭亲王和太后共同执政、汉族官僚和满洲贵族共同治国等。
1873年,同治帝年满16岁,按照规矩应该亲政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同治帝下令修复圆明园,让慈禧太后“颐养天年”。然而,同治帝处理政务才一年,就病倒了。1874年,同治帝得了天花,这在当时人看来就是一种绝症。到1875年,同治帝最终去世。
同治帝去世后,慈禧太后让年仅五岁的载湉即位,好继续控制朝政。奕䜣在同治年间原本很有作为,他缓和了列强和清朝的矛盾,发动了洋务运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实现了所谓的“中兴”,然而慈禧太后对他百般牵制,严重打击了他的积极性。1884年,慈禧太后借中法战争的失败为理由,将奕䜣罢黜。于是,清朝后期的“同治”局面就正式结束了,慈禧成为了独裁者。
二,农民起义的平定和汉族官僚的崛起
所谓的“同治中兴”主要有两大表现,一是镇压了全国各大农民起义,二是兴办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在咸丰年间,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爆发,南方有太平天国运动,北方有捻军起义,西北有回乱,西南有苗乱,整个帝国风雨飘摇。
当时,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早已腐败不堪,战斗力直线下降。为了镇压全国性的起义,清朝开始重用地方汉族官僚,大办团练。在众多的地方官僚中,曾国藩表现最为突出。他以募兵制取代世兵制,组建了一支勇猛善战的湘军。湘军的士兵是由健壮朴实的农民组成,而军官却是才华出众的士人担任。湘军上下级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于上级。湘军大多数来自于湖南,依靠利益和伦理纲常来维持组织的凝聚力。
“辛酉政变”后,奕䜣继续重用汉族官僚,并让曾国藩总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军务,不久又将南方各省的巡抚都换成了湘军派系的人物,以便曾国藩能够统筹南方的战局。此后,在湘军、淮军、楚军的不断围攻之下,太平天国最终灭亡。
曾国藩势力的急剧膨胀,又引起了朝廷的紧张。奕䜣要依赖于湘军对付太平军,因而不能削弱其力量,不过他也不是没有办法。奕䜣的方法就是分化湘军的势力。湘军号称30万大军,然而直接归属于曾国藩指挥的不过12万,其中的嫡系部队只有5万。为了分化其力量,奕䜣又扶持左宗棠建立了楚军,扶持李鸿章建立了淮军。
曾国藩也担心有不测,因而在灭太平天国后就急流勇退,主动请求裁撤湘军。不久,北方的捻军又发展起来,朝廷又派遣湘军、淮军等北上平乱,于是汉族官僚的势力发展到了北方。1865年,清朝有10个总督,其中9个都是汉人担任,而15个巡抚都是汉人,其中湘军派系的占据一半。
在汉族地方官僚的配合下,清朝终于平定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暂时恢复了和平的局面。然而,汉族官僚的崛起,又不断挖空了清朝的统治根基,导致其中央集权不断瓦解。在很长一段时间,汉族官僚和清廷达成了一定的默契,双方维持着一种平衡,这就是清朝后期能够维持50年统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洋务运动的成就和问题
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让清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因而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就在《北京条约》签订后,奕䜣立即改组政府部门,在理藩院之外另外设置了总理衙门,专门负责和西方列强的外交,总理衙门也成为了洋务运动的领导机构,除了和外国谈判之外,还负责购买外国先进的设备、武器、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越来越重要,事情越来越多,一个总理衙门逐渐难以应付了。于是,奕䜣又在总理衙门之下设置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分别负责南北方的洋务。
随着军事企业的创立,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立军事工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有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持。于是,人们在70年代后又开始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例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局、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此外,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还大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新式人才。
然而,海防派始终还是占据了更大的优势。海防派在外交上总体比较软弱,他们和多个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以求内部的和平稳定,殊不知正是这种软弱将中国推向了深渊。在中法战争中,海防派“不败而败”,和法国签订条约,导致越南沦为了法国殖民地。海防派又对日本妥协,导致琉球群岛最终被日本占据。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04831976317764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