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乱象:百姓衣不蔽体,王爷多如牛毛俸禄万两,称“糠欠盛世”

说起王朝末代,我们总会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乱象丛生”。何为乱象?笔者认为:违反常理的事情不是个例,大家对此却习以为常。这便是乱象。而如此看来,晚清的社会也真堪得上“乱象丛生”。而究竟错在何处呢?我们今天就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探究竟。

伴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便开始一步一步地向殖民地深渊滑落。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便早已危机四伏。

清初的投充圈地(旗人携带绳子骑马,用绳子随意侵占百姓圈地。)、迁海(将沿海居民强制迁移到内地)让大批农民被迫成为八旗子弟的奴仆。而康雍乾三位皇帝统治时期所缔造的“康乾盛世”甚至被有些人戏称为“糠欠盛世”。

不过雍正到乾隆中期确实是清朝百姓过得最好的时期。清末黄河北移等带来的农业大崩溃、列强的到来、一系列割地赔款条约的签订,带来的是无数百姓的流离失所,百姓生活愈发的困难。

一些人眼见生活无望,便开始抽鸦片烟来逃避现实。烟民愈发增多,从皇室到达官贵族再到平民百姓,随处可见抽大烟的人。

而无数的官僚不是想着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是如何搜刮民脂民膏,只为了自己能够在乱世之中享乐。

官员作为整个社会的精英代表,本应该按照儒家的传统教化而亲仁爱民、稳定地方、发展生产,然而这一群体的绝大多数在清末却沦为了“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社会蛀虫,上行而下效,社会风气随着这个群体的堕落而每况愈下,大量底层百姓被压迫到没有希望而变得麻木不仁。

晚清乱象:百姓衣不蔽体,王爷多如牛毛俸禄万两,称“糠欠盛世”

我们这个以伦理道德作为最高标准和判断一切好恶的国家,在道德的沦丧中慢慢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与此同时,满清八旗子弟们则更加声色犬马,与百姓的衣不蔽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使社会形成稳固的血缘家庭。世袭制概念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很容易被普遍群众接受。先秦时代,爵位、封邑、官职都是以世袭的方式传袭,即封建制度。

清代为了防止如明代一样宗室爵位泛滥的情况,便制定降袭制度。根据光绪《大清会典》卷一《宗人府》记载: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

皇族爵位共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一隅)、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固山:满语意为一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晚清乱象:百姓衣不蔽体,王爷多如牛毛俸禄万两,称“糠欠盛世”

上述大多数爵位世袭递降,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至最低一级: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的爵位被称为为铁帽子王,由于罔替性质之爵位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爵位完全无需递降,实际上就是一个家族的嫡子永保同等爵位。各国文化都以帽子比喻一个人的官职,而这类爵位被比成带上了一顶“铁”打(极不易丧失)的“帽子”(官位、爵位),故俗称“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爵,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主要有三项:

爵位不会变;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晚清乱象:百姓衣不蔽体,王爷多如牛毛俸禄万两,称“糠欠盛世”

除了男人封爵外,满清宗室中女子也被封为各级公主,级别最高的叫固伦公主,每年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银1000两、俸缎30匹。级别最低的六品格格,每年也会得到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俸银30两、俸缎3匹。而满清中央统治者更是荒淫无度,慈禧太后的生活非常奢侈,据说仅仅一个午餐,就要花费几万两银子。长久以来,八旗各级贵族越来越多,但这些八旗贵族不仅不从事生产反而到处搜刮,老百姓缴纳的税负很大一部分被用来供养这些社会蛀虫。

晚清乱象:百姓衣不蔽体,王爷多如牛毛俸禄万两,称“糠欠盛世”

几千年前的罗马皇帝戴克里就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他说:“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与自己的臣民完全隔绝,无法了解事情的真相。他能够看到的东西其实非常有限,只能任凭最亲近的人知道他眼里的真相”。

晚清亡国的一大原因正是横征暴敛,与民争利。虽然清政府挣了很多银子,但大多用来挥霍,没有像西方一样发展工业。而代价必然是民心尽失,结果必然是被推翻。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82175480627446303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