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一战,明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只能退守关内等待机会。此时,只有袁崇焕一人一马悍然出关,一路记下山川河流的分步走向,并将所有地势的防御要点一一铭记于心。
回到京城以后,袁崇焕对默不吭声的满朝文武豪言道:“给我足够的人手和粮饷,我一个人就能带兵将后金拒于山海关外!”
要知道,当时的明朝正面临着多事之秋,除了盘踞在北方的后金之外,尚有农民起义在各地爆发。哪个将领敢站出来接这块烫手山芋?袁崇焕的大义凛然,让朝廷百官为之一振。
朱由校大喜之下,当即任命袁崇焕为佥事,让他坐镇关外。
总算有人站出来挽大厦于将倾了!朱由校不惜从府库拿出全部家底——二十万两黄金,交托与袁崇焕,让他用这笔钱招兵买马,组建一支钢铁之师。
临走之前,袁崇焕来到熊府,探望了因战败而遭到追责的将军熊廷弼。原本两人并无交集,但因为熊廷弼有丰富的关外作战经验,所以袁崇焕觉得自己有必要请教这位老前辈。两人促膝长谈,相见恨晚,聊了整整一天一夜。
熊廷弼做梦都没想到,如今还有一位将军与自己有着相同的战略目光,对自己“先守后战”的战略方针给予高度肯定。正所谓“话逢知己千杯少”,如今老袁即将上战场,两人自不能喝个烂醉,但畅谈一夜是必须的。
熊廷弼知无不言,把自己这么多年的作战经验倾囊相授,恨不得袁崇焕能汲取自己所有的经验教训。为了让老袁能更快领悟,熊廷弼甚至将每次与后金的战役都绘制成阵图。千里迢迢奔赴山海关后,袁崇焕于哈剌慎召集了人马,驻扎在距离山海关约二十公里的中左所,打算在这里规划攻略后金的作战方针。
在与孙承宗进行了一番探讨后,袁崇焕决定将宁远城这一战略要地翻修一番,重新打造这里的防御工事。经袁崇焕部将士的一番努力,这个原本不起眼的边防小城,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成为坚不可摧的关外重镇。其中的防守设施极其完善,袁崇焕有信心将所有来犯的满人全部拒之门外。
之所以翻修宁远城,袁崇焕还有另一番打算。
从与熊廷弼商讨的对策中来看,后金的进攻欲望非常强烈。若仅将山海关作为据守的要塞,恐怕不妥。所以,袁崇焕必须在山海关附近修建另一处关隘,给自己留下充足的退路,延长战线。
果然不出袁崇焕所料,后金的进攻欲望极其强烈,公元1626年初,努尔哈赤带着六万名八旗精锐,浩浩荡荡地杀向了宁远城。这座城池位于辽西走廊中段,东距沈阳六百里,西距山海关二百里,一侧是巍峨的高山,一侧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真可谓是通向山海关的扼要之地。
古人打仗有个毛病,那就是喜欢夸大己方的兵力。虽然努尔哈赤仅带了六万名精兵,但他还是号称己方有二十万人马,意在给袁崇焕一个下马威。努尔哈赤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招降袁崇焕,兵不血刃地拿下宁远城。
看着夸夸其谈的后金使者,袁崇焕一阵大笑:“二十万大军?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多。根据我的调查,你们最多有十三万人马。我大明将士,根本不畏惧虎狼,尽管来吧!”随即,袁崇焕立即命令祖大寿等人调集所有人手,准备打一场防御战。
为了让守城的士兵同仇敌忾,唤醒他们的血性,袁崇焕写了一封血书,并亲执牛酒,鼓舞麾下士兵。明军在此前与后金的战争中吃了不少亏,想到耀武扬威的蛮夷正在城下虎视眈眈,每个人都踊跃效死,发誓与后金不死不休。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部署下,明军将士撤离了城里的所有百姓,坚壁清野,在城墙上布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多座“红衣大炮”。在这里必须要申明的是,当时留守在宁远城中的明军仅有区区两万人!
见无法招降这位硬骨头的明朝将军,努尔哈赤气急败坏,立即命令全军发动进攻。在一声号角过后,辫子兵喊杀着从远处袭来。只见地平线上黑压压一片,先是后金人的战车,随后是弓箭手、骑兵,最后是严阵以待的步兵。
袁崇焕并没有被敌人的气势吓到,他泰然自若地命令火炮手装填弹药,随后一声令下十门大炮齐发。震耳欲聋的炮响过后,后金的兵阵泛起滚滚浓烟。后金引以为傲的战车和步兵方阵在顷刻间土崩瓦解,只见血雾横飞,无数后金辫子兵死于火炮。
就算是这样,作为侵略者的后金士兵仍不顾生死地冲向城墙,像蚂蚁一样聚集在城下,用尽一切力量挖掘墙角,想要挖出一条通道入城劫掠。所幸,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所以宁远城的砖石异常坚固,饶是辫子兵玩儿命挖掘,却无法挖开半米城墙。
辫子兵人多势众,红衣火炮只能打击到远处的步兵,却奈何不了已冲到城下的辫子兵。为了对付这些已冲到城墙脚下的后金士兵,袁崇焕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他让士兵们从老百姓家中取来被褥,然后将火药装填到被褥中,直接丢进城下。
辫子兵见天上飘下若干被褥,不明觉厉,突然城墙上的守军对着被褥就是一轮火箭,顷刻间便点燃了这些塞满火药的棉被,大火迅速蔓延到城墙脚下,烧死了数不尽的后金士兵。不得已之下,努尔哈赤只能下令暂时撤退,从远处观望城内的情况。
谁知,辫子兵在撤出了城墙后,立即进入了红衣火炮的覆盖范围内。随着袁崇焕一声令下,一颗颗炮弹砸进了人群中,呼号声不绝于耳。无奈之下,努尔哈赤只能将军队撤到红衣大炮射程之外,重新制定战术。
就这样,努尔哈赤的进攻总共持续了两天时间,在此期间明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先后多次瓦解了辫子兵的攻势。因为城楼上的红衣大炮威力可怖,所以努尔哈赤根本想不到破城之法。让努尔哈赤感到庆幸的是,觉华岛上传来了捷报,总算是让他扳回一丁点面子,不至于惨败。努尔哈赤为了打压城内守军的士气,当即下令将觉华岛上所有军民全部杀死。
既然攻陷不了城池,除了撤退之外别无他途,努尔哈赤在临走之前站在阵前最后看了难攻不落的宁远城一眼。结果,袁崇焕找来一名“神射手”,在城墙上发动了又一轮炮击。随着一声震天裂地的炮响,一枚弹丸在努尔哈赤附近炸响,几枚铁弹穿破了努尔哈赤的盔甲,射入了他的身体。虽然并不是致命伤,但努尔哈赤仍被透体而过的弹丸打得吐血。
随着努尔哈赤陷入昏迷,辫子兵只能撤离宁远。
见这次的炮击取得了成效,袁崇焕二话不说,立即派人开城追击。在祖大寿等人的率领下,一支奇兵尾随后金军紧咬不放,穷追猛打,将代善所率领的军队打得丢盔弃甲。在金鸡岭下,明军的追击部队杀敌数千人,彻底击溃了努尔哈赤最后的尊严。
负伤极重的努尔哈赤听闻噩耗后,当即吐血三升,病情愈发严重。饶是他在病榻上休养了半年多的时间,每天高丽参就像是饭一样不断往嘴里送,可还是改变不了一命呜呼的结局。当然,清朝的史官根本不会将这件事说得太明白,所有关于努尔哈赤之死的细节都被掩盖了起来。
但是,努尔哈赤的死因大多心知肚明,就是因为在宁远一战中被火炮打得“疽发于背”,因调养不当而死。换句话说,称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大炮炸死也不为过。胜利的喜讯迅速传到朝廷,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跟辫子兵打了八年,明军终于获得了首胜!这不世奇功让袁崇焕顺理成章地被提拔为辽东巡抚,他麾下的将士们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
但其中最为讽刺的是,最终朝廷认定这场战争功劳最大的是在后方坐镇的魏忠贤大人,这一切都是“厂臣”九千岁“运筹帷幄”的结果,连他的一众“子孙”都得到了封赏。至于始终躲在山海关中龟缩不肯出战的阉党高第,只是被免职了事。
这场战争之后,明军变更了对满作战的战略思想:坚壁清野、红衣大炮。
对此,朱由校还特地下旨封这些在战争中立下大功的红衣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显然,此举比秦始皇早年封避雨的几棵树为“五大夫”靠谱得多,毕竟这些大炮的确为明朝的国土安全立下了功劳。
宁远之战,预示着大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略形势不再是单纯的一边倒,而是有来有回的对峙。然而,谁都没想到最终这份平衡被明廷亲手打破,以至于葬送了万里河山,这却是后话了。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7274913293497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