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的死可以说非常奇妙,《史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意思是说有一次汉景帝设宴款待,特别邀请了周亚夫。但是当肉上来之后,汉景帝却不给周亚夫筷子,于是周亚夫就向管事的要筷子,熟不知此时的汉景帝却问莫非你很不高兴吗?周亚夫感到受到了屈辱,还不等汉景帝把话说话就一走了之。
汉景帝
这也就给读者一种错觉,那就是周亚夫的死和其骄纵的性格有关,对此还牵扯出来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细柳营事件。说的是汉文帝时期曾经亲自巡视军营,其他军营无一不是亲自出来迎接天子,郑重其事,但是唯独周亚夫所管辖的细柳营时,不但是不允许皇帝进来,还不能让马车过快,后来周亚夫更是一身铠甲迎接汉文帝,对此更像是坐实了周亚夫的骄纵。
周亚夫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专攻秦汉史的李开元先生曾经提出了一个看法,那就是周亚夫的死实际上是汉朝皇权和功臣集团的长久矛盾。而取而代之的就是皇权的扩张,并且权力也将重新分配,走向儒家文臣阶级。按照西汉的发展,这一番理解并无不妥之处,到了汉武帝时期也的确是开始独尊儒术,真正的武将已经不再是能够掌握话语权的重要职位了。
周亚夫
这一切还是要从汉文帝时期开始说起,在诸吕被杀之前,汉朝一共有着三大利益集团,一方面是吕氏家族,一方面是刘邦时期的功臣集体,另外则是同姓诸侯王。在吕雉还活着的时候,吕雉和诸侯间关系很微妙,像是刘肥、吴王刘濞等,或多或少都和诸吕有着关系。另外吕雉保留了汉朝功臣的丞相位置,以小牺牲换来了功臣的稳定。但吕雉去世这一切被打破,三大平衡也只剩下了两方。
汉文帝
因此在立汉文帝之前有着激烈的讨论,诸侯王方面齐国的刘兴居和刘章等人想要立刘襄为帝,但功臣明白一旦是齐王登基,那么功臣集团的地位不能确保,所以故意选择了势单力薄的代王刘恒。也就是说汉文帝的位置要是没有功臣,那么汉文帝没有机会当皇帝。而在汉文帝入京时期,周勃也曾有过想要和刘恒密谋的记载,只不过汉文帝臣子以天子无私事化解,这才使得周勃计划失败。
汉文帝
之后汉文帝也对周勃实行了一系列的压制,比如先是将周勃升为丞相,削夺周勃兵权,改太尉为灌婴。之后陈平再逼迫周勃辞相,再然后汉文帝要求周勃回封地就藩,这也就完成了汉文帝时期对功臣的瓦解。到了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起因其实也是当年皇位继承时期的争端,只不过到了汉景帝时期激化。汉景帝在登基之后,首要的事情就是将刘邦奉为祖,刘恒奉为宗,其实也是为了强调藩王身份继承的合法性。
周亚夫
等到七国之乱后,诸侯所产生的威胁已经微乎其微,但随着周亚夫立功,功臣集团再一次有了崛起的苗头,所以功臣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又一次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在表面上来看,有限的资料都只是提到了周亚夫的委屈,但却没看到周亚夫对抑制皇权的延伸进行了控制。首先是皇后的各个想要封侯,当时窦太后要求汉景帝给皇后的各个封侯,汉景帝并不愿意,但还是假意说回去和大臣商量。随后是周亚夫说高祖之命,“非刘姓不能称王”,虽然帮助汉景帝制造了理由推脱,但还是让汉景帝感受到了威胁。
周亚夫
威胁来自哪里呢?《史记》上说“景帝默然而止。”意思是汉景帝听了哑口无言,但熟不知汉景帝不愿意封皇后的哥哥,不是因为舍不得爵位,而是不喜欢皇后哥哥罢了。如今只有两股势力,其一是功臣其二是皇帝,培养外戚利益集团也能够形成制约。这一件事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汉景帝彻底对周亚夫失望,那就是匈奴将军归顺汉朝,汉景帝想要给他们封侯。
在这件事上周亚夫再一次表达不满,并且以律法作为借口,意思是这些背叛自己国家的人都能够封侯,那么以后要怎么去处罚不守节的大臣?周亚夫再一次阻碍了新兴附属与皇权下的利益集团产生,故而周亚夫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被排挤。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4491343033576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