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嘉靖朝后期社会危机严重,出现了怠政、朝政混乱、言路大坏等大量政治弊病。所以,在扳倒严嵩后,新上任的首辅徐阶针对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以”三语政纲”作为改革的纲领,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只是,徐阶的改革不仅没能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反而加重了部分社会问题。而背后的原因,不仅有徐阶本人思想上局限性导致的改革措施失当,还有嘉靖后期政治弊病根深蒂固的原因。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三语政纲”的提出背景

首先,”三语政纲”的提出背景,和徐阶的从政履历有关。徐阶是嘉靖二年中的进士,《明史》评价他”性聪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意思是说他非常聪慧,有执掌权势的策略。但是,他的从政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在嘉靖朝的大礼议事件时,他因为与当时的权臣张孚敬意见不合遭到贬斥。后来,因为他是夏言的门生,在严嵩和夏言争权严嵩胜利后,严嵩对徐阶更是百般提防,可是徐阶一直隐忍不发,一方面努力提高”青词”的创作水平,一方面与严世蕃结亲,才在当时昏暗的官场中站稳脚跟。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其次,徐阶也不是一味的保全自己。在嘉靖帝一心想要修仙不理朝政的时候,他还是进行了规劝。并且,在严嵩专权逐渐被披露出来以后,大臣们对他接连弹劾后,是徐阶在嘉靖四十一年的时候,联合道士蓝道行、邹应龙,才促使了严嵩的下台。之后,徐阶上位出任大明朝的首辅。

由此可见,徐阶亲眼目睹了嘉靖帝的怠政,以及严嵩的专权。所以,徐阶对于大明朝当时的弊病很了解。因此,在他出任首辅后,在提出改革措施的时候结合了他自己目睹的情况,提出了”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也就是所谓的”三语政纲”。而”三语政纲”的出发点,是想要改变嘉靖帝修仙怠政、严嵩的专权下的政治纲纪混乱和言路败坏等问题。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三语政纲”中”以威福还主上”的局限性

只是,虽然”三语政纲”是徐阶结合他自己的看法,对朝政的政治纲纪混乱和言路败坏等问题提出的改革策略。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针对性的提出改革措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1,”三语政纲”中的”以威福还主上”并未改变嘉靖怠政的现象

其一,”三语政纲”中的”以威福还主上”具有针对性。上文已经提到嘉靖后期严嵩专权,直接导致了大明皇权的下移,这不仅引起了大臣们的关注也导致了嘉靖帝本人的不喜。比如,《明史》记载:”嵩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寝厌之”,说的是严嵩专权时间长了以后,让嘉靖帝也十分讨厌。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因为嘉靖帝本人对权力十分敏感,不会容许大臣挟权。比如,在嘉靖帝一朝发生的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就是嘉靖帝的皇权和杨廷和的相权之争,以及他后期频频猜忌大臣,也是因为权力的原因。而许多大臣也摸透了嘉靖帝的这个想法,比如,杨继盛在罗列严嵩的十大罪证之时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明史》记载了杨继盛弹劾严嵩的奏章:”陛下用一人,嵩日’我荐也’;斥一人,日’此非我所亲,故罢之’。陛下宥一人,嵩日’我救也’;罚一人,日’此得罪于我,故报之’。伺陛下喜怒以恣威福。群臣感嵩甚于感陛下,畏嵩甚于畏陛下。是穷君上之大权。”杨继盛将严嵩对嘉靖帝皇权的冲击描写的十分清楚,意在激起嘉靖的注意,也是嘉靖帝本人注重权力的体现。可见,徐阶的”以威福还主上”针对的就是严嵩专权这一问题。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其二,”三语政纲”中的”以威福还主上”有徐阶自己的理论基础。比如,徐阶所编写的《世经堂集》中有这样的话:”人君以论相为职。犬百官孰非人君所当论?然独云以论相为职者,良以相位高任重,必由人君自论,然后足以彰恩自上出,而命自上制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说,虽然内阁制度已经完善,而首辅位高权重身兼辅政的重担,但是真正拿主意的人还得是君主自己,意在规劝嘉靖帝掌握人事大权,意在建议嘉靖帝亲简阁员。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其三,”三语政纲”中的”以威福还主上”并未改变嘉靖帝怠政的局面。比如,一方面,徐阶建议嘉靖帝增添阁员并且亲自过目,也就是上文说的”亲简阁员”。只是,嘉靖帝对此并不感冒,说:”汝以不知为对,但君知臣惟尧舜耳,太祖为圣知之真而用之。可若昨嵩。乃我简至于如此,此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廷推非道,相必君择。”嘉靖帝更是转换概念,说自己相信首辅就像尧舜二人一样,就像之前的严嵩之所以如此大权,就是因为他对于大臣有绝对的信任。意思是说,嘉靖帝很信任首辅,希望徐阶不要让他干活。可见,徐阶提出的”以威福还主上”对于嘉靖帝并未产生作用。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另一方面,徐阶还建议让内阁的成员和自己一起票拟。比如,《明史》记载:”伏乞圣明容臣于每日未时之末,会炜由阁到直,将各章疏公同票拟毕乃还家。”说的是当时的阁员袁炜和他一起票拟的事情。可是,嘉靖帝本人对此并不是完全赞同,是徐阶一直坚持,嘉靖帝才勉强同意。可见,嘉靖帝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上文提到的徐阶的”人君论”。从深层次来看,也证明了徐阶提出的意见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怠政的嘉靖帝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2,”三语政纲”中的”以威福还主上”对政治革新意义甚微

再者,”三语政纲”中的”以威福还主上”对政治革新意义甚微。因为,上文已经提到徐阶提出的”亲简阁员”和 “阁员公同票拟”意见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未对嘉靖帝本人的怠政现象产生影响。而这也意味着徐阶的这些建议,对政治革新并没有什么意义。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徐阶担任首辅时的几位阁员被称为”青词宰相”。比如,严讷、李春芳、郭朴和袁炜等几位都是在徐阶提出”亲简阁员”的情况下进入内阁的,可是他们在入阁后,一直持续性给嘉靖帝创作青词,甚至被称为”青词宰相”,可见,嘉靖帝亲简阁员仍然与追求长生紧密联系。这不仅意味着嘉靖帝本人继续怠政,一味追求修仙,更意味着徐阶的改革建议的嘉靖帝并未产生作用,也没有对朝政产生积极影响。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徐阶提倡的”阁员公同票拟”没有实行的基础。因为,共同票拟需要的是阁员们互相有一致的政见并且互相团结,但是,袁炜、郭朴、高拱等入阁后相互间矛盾重重。比如,《明史》记载:”(袁炜) 故出徐阶门,直以气凌之。与阶同总裁《承天府志》,诸学士呈稿,炜窜改殆尽,不以让徐阶。诸学士不平,阶第 日任之而已。”说的就是袁炜故意气徐阶,在袁炜肆意修改学士们的文稿后,徐阶还继续坚持选用。可见,他们的关系并不和谐,也可见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票拟的基础。还有,”春芳、讷事之谨,至不敢讲均礼”,说的是袁炜病归后,严讷、李春芳等与之共事,可是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对徐阶奉承至极,也不能完全称之为共票。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3,”三语政纲”中的”以威福还主上”没能真正实现

另外,”三语政纲”中的”以威福还主上”没能真正实现。因为,徐阶提出的”以威福还主上”,本意是建议嘉靖帝总揽大权,履行帝王的职责。可是,嘉靖帝依然我行我素追求长生,除了上文提到的选拔阁员以写青词为挑选标准外,还有就是嘉靖帝直接退居到西内专祈长生、大肆收集龙涎香、求方术、访求方士,这些都是嘉靖帝不理朝政的表现,可见徐阶希望的嘉靖履行帝王的职责,嘉靖帝没有当回事。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还有就是”威福”的意思是权利,但是嘉靖帝在使用自己的皇权时,从始至终就很强硬。上文在提到严嵩专权时,也不是说皇权被架空,而是说皇权下移,严嵩在盛权之时对嘉靖也是绝对的尊敬的,并没有严重威胁皇权的情况。所以,徐阶不能改变嘉靖帝,也不可能实现”以威福还主上”。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三语政纲”中的”以政务还诸司”存在问题

1,”三语政纲”中的”以政务还诸司”夸大了内阁的权力

其一,”三语政纲”中的”以政务还诸司”夸大了内阁的权力。因为,”以政务还诸司”的意思是提倡要重视六部,不要仅仅只重视礼部,同时,还有削弱内阁的权力,提高六部的职权。因为,徐阶经历严嵩专权后,认为严嵩之所以能够煊赫一时,是因为政事完全由严嵩一人说了算。比如,《明史》记载:”严分宜在事,凡柄国十九年,以吏、兵二曹为外府,稍不当意,或诛或斥,二曹事之如援吏之对官长,主奉行文书而已。”意思是说严嵩完全不把其他的官员当回事,完全自己说了算。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只是,徐阶只从严嵩身上看到了首辅专权的坏处,忽视了首辅掌权力的好处。因为,朱元璋虽然废除了丞相制,后来大明形成了内阁制度,也有了票拟制度,所以首辅的权利才显得十分煊赫,”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可是,票拟制度代表的首辅之权,在后来已经受到了限制,这和明朝后期产生的”司礼监批红”有关,”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可见,内阁的权利已经受到了司礼监批红权利的制约。后来,大明的政治运行模式在此已经成型:臣工章奏先送内阁拟票,然后司礼监批红,最后皇帝决断。内阁的票拟之权,是大明行政制度中的重要一环,从总体趋势来看,内阁权力在一步步加强,同时内阁首辅权力核心地位也日渐形成,才有了严嵩专权的现象。但这并非常态,首辅之权也并非完全不受控制,严嵩专权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皇帝怠政。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2,”三语政纲”中的”以政务还诸司”忽视了内阁位高权重的必要性

其二,”三语政纲”中的”以政务还诸司”忽视了内阁位高权重的必要性。上文已经提到,大明政治的运行体制是臣工章奏先送内阁拟票,然后司礼监批红,最后皇帝决断。所以,内阁的票拟权是治国理政的必要环节,内阁首辅的决策地位和权力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比如,后来的高拱、张居正之所以改革成功,是因为内阁权力核心的形成和首辅掌握内阁大权避免 了政事的相互推诿,并提高了行政效率的结果。而徐阶提倡削弱内阁的权力,是忽视历史潮流的表现,也忽视了内阁内阁位高权重的必要性。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3,”三语政纲”中的”以政务还诸司”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

其三,”三语政纲”中的”以政务还诸司”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一来,嘉靖帝本人因为沉迷修仙,所以不想浪费时间只愿意接见首辅,而他的这一习惯从未改变;再者,大明政治的运行体制决定了内阁的权力要尊崇。而徐阶的”以政务还诸司”,在后来的操作过程中大打折扣,只能通过增添阁员,维持阁员共票,形式上弱化首辅权力。并没有改变阁权的重要性和首辅的大权在握。因为,一旦首辅没有了大权,在皇帝荒废政务的时候,大明的运行体制就会瘫痪。所以,徐阶的改革措施,不能扭转嘉靖时期的政治危局。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三语政纲”中的”以用舍刑赏还公论”没能发挥作用

1,明代的言路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权臣的依附而缺少独立性

需要注意的是,明代的言路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权臣的依附而缺少独立性。因为,在明代初期曾建立了相对独立而系统的检查机构,有督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也就是所谓的广开言路。诸位科道官虽然官位不高,但是掌握纠察百官的大权,也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只是,在嘉靖前期发生大礼仪事件后,言路被整饬。因为嘉靖本人不喜欢言官御史们在当时所表现出的对杨廷和的附合和依附;以及严嵩利用言路来排除异己,比如沈炼指责严嵩 “阴制谏官,不敢直言”。可见,当时大明言路的蜕变主要表现在对权臣的依附而缺少独立性。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2,”三语政纲”中的”以用舍刑赏还公论”虽及时,却没有涉及到言路问题的实质

只是,”三语政纲”中的”以用舍刑赏还公论”虽及时,却没有涉及到言路问题的实质。比如,徐阶一反严嵩提倡的抑制言路,大力推崇宽舒言路,也有了不少的收获,《明史》也评价:”而言路恃公强益发舒矣”,可见徐阶的建议是及时的,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并未认识到言路的根本问题是”言官往往早已甘当鹰犬”,也就是说言官们敢于做权臣的附属品。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然而,徐阶所关注的不是改革言官问题背后的吏治昏暗,而是一味强调广开言路。因为,大明的吏治因为严嵩的原因问题很多,吏治不清,言官也不会持身中正,只能被权臣所用,比如徐阶本人也曾借言官之手打击过高拱、郭朴等人。并且,在言路彻底下滑的大背景下,言路宜导不宜舒,在徐阶的倡导下,高拱在提出疑议时,就曾被举朝而攻之,言路已经失控。可见,徐阶提出的”以用舍刑赏还公论 “仅仅涉及问题的皮毛而已,并没有触及言路败坏的实质问题。

徐阶的改革,为何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

结论

综上所述,徐阶提出的”三语政纲”,是他针对嘉靖后期的弊政提出的改革纲领。虽然,曾对朝政有过积极影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却忽视了当时存在一些问题:嘉靖帝本人不理朝政,沉迷于修仙;内阁的权利和首辅独尊是大明政治体制运行的重要一环;大明的言路问题是沦为权臣攻击异己的工具,而非单纯被限制,不该一味的纵容言路。可见,徐阶的改革措施,虽然有很好的出发点,但是因为徐阶本人思想的局限性,导致改革的纲领”三语政纲”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三语政纲”才不仅未挽救嘉靖后期的政治危机,还使问题加重。而这些问题也表现了嘉靖后期弊政的严重。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825529742863630860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