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三国演义》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的话,那么《封神演义》有一分实九分虚构就很不错了,其实这很好理解,《封神演义》不能算是历史小说,只能算是神话小说,而这些小说家为了能够让故事丰满,只能构思大量的虚拟人物和情节,如果真的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大概也是有几个名字是真的,譬如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南宫括等,要说《封神演义》是历史的真实描写,那就有点过了,主要原因就是商朝灭亡,而商朝又没留下多少文字记载,这就让作为胜利者的周想怎么写都可以。历史上真正的帝辛(也就是商纣王)并非昏君,不是大家在小说里面认识的那样,他作为华夏最后的人皇,只是过度的战争造成国力空虚,让周有机可乘,夺走了天下!
为什么说帝辛是华夏最后的人皇呢?其实也比较好理解,黄帝后人是不把天帝放在眼里的,大家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纣王之后,人间所有的帝王都变成了“天帝之子”,每年祈求天帝让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说纣王之后再没有“人皇”了。大家看过《武庚纪》吧,也是基于此编写制作的,古人崇尚天地人的观念,而人皇氏最早就是伏羲,天地人是三位一体的世界,构建成了宇宙和天下。纣王所处的是商代,人们依然崇尚这样的观念,纣王作为人皇,是世间一切的主宰,和天皇地皇这些神祗的地位是一样。人间帝王和圣人玉帝是同一个级别的,享有人间的气运加身,所以上古的朝代才会超过五百年。但是周以后天子的地位变成“君权神授”的观念,权力是上天赋予的,所以后人才说帝辛是华夏最后的人皇。
帝辛是上任商王的第三子,也是商朝第32代国君,刚刚继位的他就想着要改变自己父亲手中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大商的局面,他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增强国力,具体体现在鼓励农桑,削弱贵族,解放奴隶(你没看错,就是在奴隶制社会解放奴隶)。这些举措让百姓安居乐业,帝辛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而大商的国力大增,所以才有今天三星堆发掘的大量精美青铜器,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是不可能将如此巨量的青铜器埋葬地下。但是这样的举措却得罪了贵族和奴隶主,为之后大商的灭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毕竟恶兽在强权下会臣服,一旦无力再压制就会反扑,而且是剧烈的反扑。
在我们的印象中,纣王是因为贪图妲己的美色导致国家灭亡,《史记》和荀子对帝辛的评价是这样的: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群,百人之敌也。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试想一下,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沉迷美色而擅杀大臣导致天下倾覆。其实这个苏妲己不是什么侯爵的女儿,而是帝辛在开疆拓土的时候顺手推平的一个小部落首领的女儿。而这时候的帝辛已经60岁了,苏妲己却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之所以后人说苏妲己是狐狸精,其实是因为苏妲己所在的部落图腾是狐狸而已。
眼看大商国力强横,帝辛有了开疆拓土的决心,而且当时东夷部落已经发展起来且屡次犯境,因而帝辛决定彻底解决这个历任商王都在打压却没解决的麻烦。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讲,商代处于青铜时代,使用的兵器基本都是青铜兵器。虽然商代的青铜冶炼铸造高度发达,但由于青铜本身是一种质地相对柔软、容易损耗的金属,战争效率不高,容易陷入频繁的大规模持久战,这必然导致对社会经济的巨大消耗。而且,商王伐东夷,属于横跨上千里的长距离远征,一次战役加上往返行军时间就长达二三百天。这样的远征,一次两次或许可以,但在帝乙、帝辛在位时期频繁出征,必然导致兵力和财力的透支。
另一方面,大商朝还存在另一个致命的危机,或许当时帝辛也没有意识到,那就是全国性的酗酒,周康王曾经说:“唯殷边侯甸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这也证明了大商朝从上到下都存在酗酒的问题,我们知道酗酒误事,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我国古代都是自然的小农经济,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致命的,而大商朝因为国力强盛,百姓富足,所以大家都有余粮酿酒,而商人逐利,久而久之大量的粮食变成了酒,这对大商的粮食存量是致命的打击,而帝辛讨伐东夷却需要大量的军粮储备,只能找百姓要,所以这就让天下百姓开始憎恨帝辛,而这些奴隶主和贵族因为自身利益也乘机带头反叛。
最终在帝辛派兵讨伐东夷的时候,周趁着朝歌军力空虚想一举灭商,而帝辛在牧野之战中这些奴隶大规模哗变(奴隶的直接领导人是奴隶主),帝辛常年征战大军疲惫不堪且部分军队屯驻在外,所以才被周朝趁势入侵。说到底还是他废除奴隶制度,削弱权贵力量埋下的祸根,在这个紧要的关头都反扑而来,无可奈何的帝辛只能感叹:“这天下,给他又何妨!”最终和妲己一起自焚而死。
所以历史远比我们想的复杂,作为亡国之君,无论哪个朝代都是没有话语权的,而历史是胜利者书写,要真正拨开这些迷雾见到历史的真相也不是那么容易,这有赖于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但不管怎么样,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是每个中国人应该骄傲和自豪的。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44172043210490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