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云:“盖棺论定。”晚清李鸿章死了100多年,对于他的议论,依然没有停歇。
其中一句话必然是:“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言下之意是说:小时候我们不懂事,误解过李鸿章、骂过李鸿章。现在懂事了,才明白李鸿章是真正的伟人。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扩展边界,对李鸿章的评价呈多元化,这本身是一件好事。
然而,臧否历史人物,就一定要从一个极端,跳跃进另一个极端吗?
几十年前,李鸿章身上带着“卖国贼”“贪官”等标签,受到千夫所指,人人唾弃。大家都耻于与他发生任何关系,耻于将自己的名字和他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风向变了。似乎在一夜之间,李鸿章洗刷了身上所有标签,换来的是“爱国者”“治国能臣”等标签。在影视剧、报刊文章的渲染下,一个忍辱负重、忠心耿耿、尽心尽责为大清王朝效力的“裱糊匠”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清朝时有互联网,那一定会有人痛心疾首地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李鸿章在替你负重前行。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乾坤大挪移”呢?
100多年来,李鸿章还是那个李鸿章,没有任何改变。关于李鸿章的史料挖掘,也没有取得什么颠覆性的发现。唯一改变的是人,是对他做出迥然不同评价的人。
没错,是你变了。你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
几十年前,你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对这个世界有着肤浅而真挚的看法:
——那时候,你崇拜林则徐、关天培等英勇抗敌的民族英雄,认为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是不对的;
——那时候,你崇拜“还我河山”的岳飞和“封狼居胥”的霍去病,认为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是不可接受的;
——那时候,你崇拜廉洁自守的官员海瑞、包拯,认为李鸿章依靠手中的权力聚敛巨额财产是错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慢慢长大、成熟。你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进入到错综复杂的成年人世界。成年人世界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则。也许,最开始你是不适应的,有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磕磕碰碰之后,你越来越适应成年人世界的运行规则。到后来,你更是变得游刃有余、长袖善舞了,甚至还有足够的资历和经验去教导和安抚后来的年轻人。
台湾歌手郑智化在《水手》里唱:“如今的我,生活就像在演戏,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总是莫名其妙感到一阵的空虚。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看到了吗,这几乎就是你真实生活的写照。
于是,悄然之间,你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改变:
——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没有什么不对,都是慈禧太后逼迫他做的嘛。你知道李鸿章李大人有多为难吗?他在风烛残年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放下了全部的尊严,冒着生命危险,在谈判桌上与列强们讨价还价,就为了替中国省一点银子。对了,李鸿章在日本参加《马关条约》的谈判时,还挨了一枪,为中国省下1亿两银子的赔偿。
——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当家才知柴米贵”,李鸿章是大清王朝的当家人,要将一个铜板掰成两半来花,国家经费开支有限,不如“暂弃新疆,划界自守,将塞防经费挪作海防之用”。毕竟,在李鸿章看来,遥远的新疆对于庞大的帝国来说无关痛痒,就算失去了,也没啥损失。对吧?
——李鸿章利用手中权力聚敛巨额家产?其实嘛,作为李鸿章那样的朝廷重臣,治世能臣,利用权力来赚一点钱,没什么大不了。你知道李鸿章有多辛苦吗?他为国家作出了那么多,难道不应该获得一点回报吗?他已经做得够好了!梁启超不就说了吗?“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曾经面目可憎的人,变得亲切和蔼起来。
曾经十恶不赦的人,为大家争相颂扬。
曾经千夫所指的人,成为众人效仿的对象。
因此,你不再讨厌和唾弃李鸿章。甚至进一步而言,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变成李鸿章的样子。
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你的悲哀?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82887537877005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