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震怒的忽必烈
在被日本人至少戏耍了七次之后,忽必烈终于雷霆震怒。
应该说,忽必烈在蒙元诸帝中,是脾性相对温和的,比如他攻灭南宋时,就严令禁止杀掠,一路秋毫无犯。也许正因如此,免了许多心脑血管病变,令忽必烈活到那个时代罕见的79周岁,高龄善终。
元世祖忽必烈
但这些年间,日本人实在太过分了。
从1266年开始,忽必烈连续派出过六批使臣出访日本,不是“通问结好”就是“持书通好”,然而不是吃闭门羹就是被逼遣返,甚至有一次刚到对马岛,就遭遇日本人的“拒而不纳”。
忽必烈气不过,就派军和日本干了一仗,双方也都挂了彩,皇帝心说,这下你知道我的厉害了吧,于是第七次派出使者,继续“致书通好”。
1275年2月,以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为首的元朝使团奉命出访,当年9月,五位元使竟被日本镰仓幕府斩首示众。至今在神奈川县龙口山常立寺,还有著名的“元使五人冢”,本世纪初蒙古国总统访日时,还去参拜过。
常立寺内后人追立的纪念碑
战争就是残酷杀戮,即使像项羽、白起那样狂暴杀俘,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像日本人如此不讲规则、毫无底线,也真是不多见。
尤其对蒙古人来说,杀害使团的弥天大罪。忽必烈的爷爷成吉思汗那会儿,就因为花拉子模杀了蒙古使团,这才引发轰轰烈烈的第一次蒙古西征,中亚帝国花拉子模就此灭亡,速不台还翻越高加索山,在迦勒迦河斩了六位罗斯王公的脑袋。
毫无疑问,忽必烈此时已退无可退,他下令在高丽设置“征东行中书省”(后简称日本行省),筹备二次讨伐日本,打一场灭国之战。
那么,忽必烈为何如此热衷对日本交好?而日本却为何如此抵触元朝?
元朝的第一次攻打日本,又究竟战况如何呢?
事出有因从头说
我们总喜欢说“小日本”,但其实,日本绝非蕞尔小邦,仅本土四岛的面积就有将近38万平方公里,比英国+爱尔兰的31.5万还要大不少,中国东南沿海的膏腴之地,江苏、安徽、浙江、上海三省一市,总共也才35万平方公里。
在“世界征服者”的眼中,这是一票“大买卖”。
日本全图
而在忽必烈的年代,不知为什么,传说日本是一个生产黄金的国度,《马可·波罗游记》里就讲到:
该国国君的王宫金碧辉煌……屋顶都用金箔覆盖。
……这座岛上还盛产珍珠。
……这座岛上还盛产宝石。
这对蒙古人来说,是极大的诱惑。只是当时忽必烈急于攻灭南宋,抢占中华正朔,想拉日本一起,在侧翼夹击,这才连续派出使者,急不可耐想要与其通商或结盟。
马可·波罗自称到过中国
至于日本方面,自唐朝末年停止遣唐使以来,和中原王朝隔绝官方交往也有几百年了,和今天的某宝岛一样,也是岛国心态,眼界狭窄、自以为是。
那些年,镰仓幕府的掌舵人北条时宗就是个二十出头的愣头青,对蒙元军队的残暴战斗力,根本不以为然。而除了他之外,当时日本人也普遍以南宋为中华正统,蔑视元朝为夷狄,而且元军的第一次进攻,也确实被日本人逼退了。
面对“夷狄之君”又是手下败将,岛国人士自然优越感爆棚,这才酿成了斩杀了国使的重大外交悲剧。
影视作品中的北条时宗形象
但对于这一事件,后世的日本学者今谷明说得很中肯:
长期锁国状态下,为政者无端猜疑,往往容易引起国家之间的悲剧……
既然杀害了外交使节,日本方面已经违反了规则,那么文永、弘安的战争,就不能单纯地看
作元朝单方面的侵略了。
当然,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忽必烈对岛国的情况,也是一脸懵逼,难度极大的跨海登陆作战,在他的口中竟如同游戏:
日本,则朝发夕至。
舟中载米,海中捕鱼而食,则岂不可行乎?
这才是元朝对日作战失败的首要原因。
那么,所谓“神风”的作用呢?
日本小朋友不听话,该打屁股了
元朝的第一次东征,发生在1274年,也就是日本后龟山天皇文永十一年,因此也称“文永之役”。
按照日本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的观点,这年的11月,也就是“文永之役”期间,并不是西日本的台风季,在日方的可靠史料中,也没查到关于大风雨的记载。因此,元朝的这一轮失败,和所谓“神风”无关。
其实站在元朝的角度,这一次的出征,也很难说是一场“失败”。
综合各方资料,“文永之役”出动蒙、汉、高丽联军不超过4万人、战舰约900艘,就这点兵力,应该不是打“灭国战”来的。再看联军一路上的表现,首战攻破对马岛、一岐岛,之后便“肆行杀戮,获妇女以索贯手心,系于船侧”。
——这还是欧亚大陆上典型的蒙古铁骑“掳掠战”的作风,不像是奔着灭国去的。
日本元寇袭来绘词
元日双方最大的会战,发生在今天九州岛福冈附近的博德湾。日方集合全九州十万多部队,元军则沿袭了蒙古人常用的大包抄大迂回战术,兵分两路登陆,西路军正面迎敌,东路军从背后包抄突袭,日军被裹了粽子,损失惨重,不得不向九州岛首府太宰府附近撤退。
熟悉水战的高丽将领金方庆,主张连夜进攻太宰府,同时留下后卫部队坚守滩头阵地,等待援军。然而蒙古元帅忻都否定了这个方案,居然放弃了陆地,把全军撤回船上,过夜休息。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当晚风雨大作,不少战舰损毁,士兵也溺亡,大量减员。
忻都见状,顿时没了兴致,于是收兵回高丽,第一次元日战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结束了。战况看似无厘头,但按照“掳掠战”的逻辑,却完全吻合——
我原本就不是冲着灭国来的,杀光抢完就走人,没必要冒险孤军深入,去攻城略地,这大概就是忻都不愿乘胜追击的原因。而且据《元史》记载,这支元军即使撤退也不安分,而是“掳掠四境而归”,玩儿的很嗨,根本不像吃败仗的样子。
元军不习水性损失巨大
回国之后,忻都等人非但没受罚,反而还有封赏,也根本不是败军之将的待遇。最大可能,忽必烈的本意,就是“日本小朋友不听话,该打屁股了”,战况也是按照蒙古战法,以少击多,劫掠满载而归,虽然损失了一些兵力,但这就是草原上惯常的玩法,其实没有什么胜负之分。
哪知道,挂了彩的“日本小朋友”非但没服软,还死硬到底,杀了元朝使者?!
那第二次的“灭国之战”,也就势不可挡了……
无知者无畏
第二次元日战争发生在1281年,即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因此又称“弘安之役”。
元朝此时已经灭亡了南宋,一统中华,掌握了大量江南水军,此次出兵比先前“隆重”的多:全军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军从高丽出发,蒙、汉、高丽联军共计4.2万人,900艘战舰;江南军从今天的浙江宁波出发,“蛮子军”也就是纳降的宋军10万人,3500多艘战舰。
三百多年后遮天蔽日,欲鲸吞英格兰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与元朝的此次东征舰队相比,简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
不过和“无敌舰队”一样,陆地上战无不胜的元军,最终输给了神秘莫测的海洋气象。一般认为,这一次元军确实是栽在台风手里了。不过复盘来看,即使没有台风,元军也很难赢得了。
卫星云图中观测的地球台风
首先来说,出兵居然选择在7、8月份,正是西日本台风季,一年中最不适宜作战的时机,元军的“无知者无畏”,简直令人汗颜。
文永之役后,镰仓幕府举全国之力做战备,北条时宗借机大肆扩充自家势力,收拢全国的人财物大权,强令东国武士西迁到西国领地,从地方豪族那里动员征兵,连寺院、神社等都被挖地三尺。
今天日本九州博多湾的元寇防垒遗址
战前,日本已经修起了蔚为大观的沿海防御工事,在博多湾沿岸,东起箱崎西至今津,大约20公里的海岸线上,竖起了一条高六尺,厚一丈的石坝,也就是所谓的“元寇防垒”。在日后的对峙中,日本人正是凭借此墙,把蒙古大军困在海滩上无法登陆,成了刀箭的活靶子。
对这一重要情报,元人居然毫不知情,面对沿海石墙的封锁,全军一筹莫展,惯用的大包抄大迂回战术也打不出来了,只好凭借人多势众,发动毫无成效的正面强攻,开战七天就损失了千余人,却不能前进一步。
大正年间拍摄的元寇防垒图片
偏偏因为忽必烈大师的迷之自信,整军都没带重武器。出征前,江南军的统帅范文虎曾经请求配备战马和回回炮,忽必烈反问他道,这是海战,用那些干什么?海战自然用不到,但如果有回回炮的话,至少有可能把石墙轰一个豁口出来,不至于“望岸兴叹”。
上不了岸,那十几万大军往哪儿去呢?
真是“神风”惹的祸?
马背上走下来的元军,还是传统陆战思维,将船只用铁链锁在一起,在海上“安营扎寨”,聚集成一个浮动堡垒,也就是所谓的“缚舰为城”。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庞统献过“连环计”,如今熟悉的剧情上演,群众演员马上要大规模领盒饭了……
台风来临前不是没有先兆,一些熟悉海况的将领向统帅忻都、范文虎提出,尽快采取措施防范,但却没被这些外行“旱鸭子”们采纳。只有来自江南的宋军中,张禧、也速穹尔二将,将本部战船分散锚泊,其他大部分船只,仍然肩并肩紧靠在一起,等待死神降临。
八月一日夜,台风如约而至,史载:
暴风大扇,洪波滔天,烟飞云不敛,雷雨如暗夜。
台风摧毁了元军舰队
几千艘元军战舰在风暴里颠簸冲撞,你击我打,大部分分崩离析,士兵葬身鱼腹。
这场大风暴,便是后世被日本军民顶礼膜拜、心向往之的“神风”。然而冷静下来看,假如元军统帅事后处置得当,则战况尚未可知,“神风”也不会像传说中那么“神”了。
至少,张禧和也速穹尔所部,损失轻微、尚可一战。
台风过后,二人马上率部开展救援工作,又挽回了大量的损失,就连江南军统帅范文虎,也是抱着船板漂在海里,被张禧救起来的。
张禧当场建议,损失固然惨重,但活下来的都是青壮年和熟悉水性的士兵,战力反而更强,不如利用现在“破釜沉舟”的态势,激发大家的斗志,强行登陆,置之死地而后生。
元军的灾后自救
可惜,这位范文虎君已经吓破了胆,满脑子就剩下一个“逃”字了,还阴恻恻地说:
还师问罪,我辈当之,公不与也。
完后,范文虎就下令把剩下的好船集合起来,扔下大部队,径自逃亡回国了。更令人发指的是,附近小岛上,营地里还有4000多溃军,张禧本打算接上一起走,范文虎着急赶路置之不理。
事后,遗散在日本外海岛屿上的元军,还有近五万人(也有说是十万),他们的命运是最悲惨的。大家直到最后一刻,还积极组织起来砍树造船,希望能逃回去,但很快日军就杀了过来,残军战死半数,剩下两万多人被俘。
日本人经过甄别,将蒙古兵、高丽兵、汉兵(原金朝兵士)一律斩杀,蒙古人口中的“蛮子兵”即江南宋军,在日本人眼里,是原本尊贵的“唐人”,他们被留下了性命,全数充作奴仆。
袁绍——田丰——忽必烈
有人说,如果没有台风大作,日本就会成为元帝国的一个行省。但如前所述,有忻都、范文虎这样外行而又昏庸的统帅,即使没有“神风”,甚至侥幸突破了“元寇防垒”成功登陆,最终仍难免一败。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多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天灾,又常年军阀混战,百姓生死无常,因而造就了极端的轻生重死的世界观,对死亡非但不恐惧,力战而死反而是一种荣耀,武士作风之勇猛彪悍不亚于精锐蒙古骑士。
日本武士刀
强悍的日本太刀,至今仍与大马士革刀、马来钢刀并称为世界三大名刀;经历过源平合战后几百年的战火洗礼,室町时期日本武士的铠甲(日语称具足)是史上最重最完备的——论近战攻防装备,日军丝毫不落下风。
蒙古人虽然号称“世界征服者”,但当时主力都在漠北防御海都之乱,东征日本的是新征服地区的“八国联军”。指挥、情报、装备、兵源……两相对比,元军没有一项占优,输的一点也不冤。
当时情况下,要征服日本最可行的战略,也许就是官渡之战前,田丰向袁绍所献的计策:
不要对曹操发动战略决战,而是利用己方资源优势,频繁出动小股部队轮番袭扰,使敌方常年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在持久战中慢慢耗死。事实上,镰仓幕府也确实在两次抗元战争中元气大伤,暂时集权之后,内部矛盾空前激化,战后四十年动荡不断,1333年就倒台了,比短命的元朝崩的还早。
可惜,袁绍没有听从田丰的计策,忽必烈也没有停止失败的脚步。日后元朝远征爪哇、安南、缅甸、占城,皆劳师糜饷一事无成。原定的第三次东征日本,报仇雪恨的大计,也因此无限期拖延,终于在忽必烈死后,化为泡影。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849336798598922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