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夏朝社会的层层迷雾:2.了解夏朝社会要从黄帝开始

我们对夏朝的了解,基本上来自《史记·夏本纪》。然而,司马迁用了大量篇幅来记述大禹的事迹,夏启之后就是太康失国、少康复国,最后是夏桀亡国,其余就是夏朝君王的名称,对夏朝的社会情况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情况只字不提。

夏朝社会有什么显著的特点呢?这就需要与之前的时代进行对比。在全面了解之前的时代便会发现,夏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变来变去就是君王的名称而已。

因此,了解夏朝的社会就需要从黄帝开始,黄帝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黄帝之前,社会由神权支配,黄帝之后社会由道德来维持,《易经》的记载可以说明这点,《系辞》下篇的第二章这样讲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上述这段文字反复强调“变”,黄帝倡导的社会变革,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进行社会变革需要有进步的思想,黄帝的思想经过尧舜等先贤的发扬光大,成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这段文字最后以盖取诸乾坤结束,强调说明相关内容来源于乾坤。

乾坤就是指《易经》的乾坤两卦,也是一个思想体系。《易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德,了解黄帝的事迹需要从《山海经》入手,《大荒北经》就这样讲述:“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上述这段文字系统地讲述上古时期发生在冀州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黄帝战蚩尤到大禹治水,其中比较重要的信息就是相关人物:黄帝以及他的儿子应龙,还有相关的地点:冀州的共工之台。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共工之台。所谓的共工之台,就是共工氏创建的商品交易平台,也就是市场。市场有多重要?《系辞》下篇的第二章这样讲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冀州的共工之台是上古时期天下重要的场所,汇聚了天下的财富,谁控制了共工之台,谁就能够掌控天下的财富,因而各方势力围绕着共工之台的控制权展开长期的角逐,传说中的炎黄联合讨伐蚩尤、黄帝与蚩尤的逐鹿之战便因此而起。这些内容在以后的章节中详细讲述。

黄帝的另一个儿子也有很大的成就,有关他的信息请看《海内经》的记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耳谨首,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肠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我们知道,大禹是夏朝的开创者,有了上述这段文字,大禹的世系就很清楚了,黄帝的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颛顼,颛顼是鲧的父亲,大禹的祖父。遗憾的是,在上述的文字表达中,地点含糊不清,流沙在哪?黑水在何处?若水又在何处?

我在上一个章节指出,《山海经》为伯益所作,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出现错简以及大量内容缺失等问题,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杂乱无章。为了弄清地点,需要与其他卷的内容进行对比,相互印证,请看《大荒东经》的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在上述这段文字中,除了相关人物少昊、颛顼外,还提到多个相关地点,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一个“甘”字,甘山、甘水、甘渊都与“甘”有关,每当人们听到一个“甘”字,就能够知道大概位置,至少在上古时代就是这样。

不知大家是否读过《尚书·甘誓》?夏启与有扈氏大战的地方就是甘之野,大概位置就是今天陕西的关中盆地,但也有可能是洛阳一带。甘渊便是黄河上游众多支流交汇处,大概是潼关以东这段峡谷,就像一根扁担,东边挑着洛阳,西边挑着咸阳,这一带地方在上古时期称为雍州,是天下政治中心。

通过对比《海内经》和《大荒东经》的相关记载便不难发现,颛顼的父亲有两种不同的称呼:昌意和少昊。上古时期的神州大地生活着众多的氏族部落,各自都有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彼此间互不畅通,不同区域的人称呼不同也在所难免,再请看《海内经》的另一段文字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在众多古籍文献中,祝融是黄帝的子孙后代,不妨再对照《大荒西经》相关记述:“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综合以上这几则文献记载便可以看出,祝融是颛顼的孙子,颛顼还有一个称呼叫节并,颛顼的父亲又多出一个名称:炎居。昌意、少昊、炎居都是同一个人的名称,是不同区域的人对黄帝儿子的不同称呼,都源于不同的人对《易经》八卦的理解。

黄帝的祖先是从事游牧生活的伏羲氏,伏羲氏在《易经》中称作包牺氏。包牺氏是古人对远古时期狩猎高手的尊称,《系辞》在下篇的第二章这样讲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上述这段文字讲述了包牺氏对人类文明的两大贡献,创立八卦和发明结绳织网狩猎。远古时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依靠自身的力量,人类在与豺狼虎豹等猛兽搏斗时并不占优势,更多时候成为猛兽的猎物,但是,不管多么凶猛的野兽,一旦被织网束缚,只能任人宰割。自从有织网作为狩猎工具,人类便可以战胜一切猛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正是因为发明了织网狩猎的方法,包牺氏被誉为狩猎高手。

包牺氏的另一项发明是创立八卦,能够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认识,使得人类由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人们将包牺氏称作伏羲,是为了经售他们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的贡献。伏羲就是早上的太阳,它的含义来源于《易经》离的卦象:“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大人”就是指像包牺氏那样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通常指首领,在上古时期称为皇,他就象天上的太阳,照亮四方。

离为火,也代表太阳。“明两作”就是两个离卦上下重叠,两个“火”字上下重叠就是“炎”字。炎居就是温室里的火盆,因为他是黄帝的儿子,自从出生之时开始,就开始发光发热。离又代表太阳,太阳又称为“日”,两个“日”字上下重叠就是“昌”字,昌意就是正在升起的太阳,少昊就是天上的太阳。用太阳象征首领是伏羲氏的传统,颛顼登上帝位后,号称帝高阳,如日中天的意思。

在《海内经》中,黄帝的妻子有两种称呼,其中之一是听訞,曾经是炎帝的妻子,是赤水一带非常出名的人物。赤水在什么地方?在《大荒北经》中,田祖叔均对帝舜说了这样一句话:“后置之赤水之北。”

冀州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就是黄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河水浑浊,故称为赤水。听訞是黄河流域非常有名望的人物,又是炎帝的妻子,那必定是冀州共工之台的女主人。黄帝从炎帝手中夺取了共工之台,听訞便投靠黄帝,改名雷祖。

雷祖为黄帝生下一个儿子,冀州人将他看作是温室的火盆。雷祖的儿子长大后成家立业、向外发展势力,当他来到若水,也就是今天的关中盆地,由于表现出色,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情景,当地人们便称他为昌意。再到后来,事业有就,威名远播,犹如天上的太阳,更多的人称呼他为少昊。

少昊的势力范围是少昊之国,少昊之后,他的儿子颛顼继位,但在颛顼之后,少昊之国变成羲和之国,请看《大荒南经》的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看到没有,甘水、甘渊这些地域在《大荒东经》叫少昊之国,而到了《大荒南经》却变成了羲和之国,主人也从帝高阳颛顼变成帝俊,帝俊有个儿子叫后稷,因而在众多古籍中称为帝喾,《大荒西经》的记载可以印证:“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

帝位是如何从颛顼传到帝喾的呢?很多人都以为是禅让,但《海内经》这段文字记载值得玩味:“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耳谨首,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肠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昌意到若水发展势力时,肯定从冀州带走部分人,他的相好就是在冀州相识的,到了若水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韩流。昌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与西边的朝云之国联姻,迎娶淖子阿女,生下一个儿子叫颛顼。

朝云之国在流沙之东、黑水之西。知道少昊之国在关中平原,便可以推断流沙是指黄土高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大量泥沙因雨水冲刷流入黄河,因而称为流沙。根据五千八卦,黑代表北方,黑水便是指黄河上游从北往南这段河流。综合《山海经》及众多古籍记载,朝云之国就是西周之国,上古时期的梁州,梁州在后来又称为凉州。

“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遥望玉门关。”

每当看到王之涣的凉州词,相信大家都会对凉州的塞外风光充满向往之情。西北山高云低,仿佛天上行走,故有朝云之国的美称。

昌意与朝云之国联姻后,两股势力明争暗斗,为了让颛顼继位,梁州派系对代表冀州的韩流进行恶意攻击:“韩流擢耳谨首,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肠止。”

作为黄帝之子,昌意的妻子都是百里挑一的美女,儿子的相貌差不了,但流传下来的却是猪一样的怪物:小脑袋、小耳朵、像猪一样的嘴脸……

将别人污蔑成这种模样,到底是多大的仇恨啊!可以想象,冀州派系在权力斗争中失败后,肯定另投他人,帝喾作为太昊之孙,肯定是最佳人选。从黄帝到少昊、到颛顼、再到帝喾,过程十分复杂,在以后章节中详细讲述。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36771467519394319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