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九年(1591年)正月,刚刚一统日本的丰臣秀吉下令全国动员,向各个大名征召士兵,前前后后调动了近三十万大军,并于当年三月进攻李氏朝鲜,意图以李氏朝鲜为跳板,进攻大明。
此时日军刚刚经过战国时期的混战,存活下来的都是战国精英,士气正旺。
登陆釜山十九天后,就攻克了李氏朝鲜王京汉城,李氏朝鲜宣祖李昖仓皇出奔平壤,一个月后又攻克了都城平壤,李昖流亡到大明边境的义州。
此时整个李氏朝鲜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半岛义州一带尚未为日军所陷。
如此轻易攻占李氏朝鲜大部分疆域,极大助长了丰臣秀吉的野心,甚至认为大明或许也是如此,只要日军一到,即可不费吹灰之力攻占了大明。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得知李昖求援后,大明立即准备增援。
但前期由于李氏朝鲜故意遮掩消息,以至于大明以为只是几千人的倭寇骚扰,只派了一千多人,初战自然失败,也让丰臣秀吉信心大增。
至于明朝方面,则意识到这是日本的大举入侵,立即开始准备,以李如松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带领四万精锐明军开赴朝鲜。
明军精锐的到来,让日军似乎看到了末日,仅三天就攻克了日军占据的平壤,这一战明军仅死伤不到八百人,而日军则伤亡近万人。
而后明军再接再厉,水军和陆军联合作战,彻底将日军赶到沿海,丰臣秀吉无奈,只能先选择议和。
从初期势如破竹,到后面被日军打的节节败退,不到两年,就吐出了侵占的领土。
虽然后面不服,又卷土重来,但又被明军击溃,丰臣秀吉最后郁郁而终。
说实话,以日本的体量,不足以撼动大明,加上三个致命原因,丰臣秀吉输的一点都不冤。
致命原因一:日本骑兵过于拉胯
日本战国时期,虽然也有骑兵作战,但却没有成建制的突击的骑兵,整个日本战国大战,仅有长筱之战里武田赤备队分了五队骑兵突袭织田家,而每一队仅有几十个人。
其余基本没啥关于骑兵突击作战的记录,可以说当时日本的骑兵类似于弓骑作战,也就是马上射箭罢了,甚至更进一步,马仅仅是一个代步的工具,到了大战的地方,就下马作战。
当然,也是因为日本的马的品种不太好,叫“在来马”,加上日本山地多,不太适合骑兵的冲阵。
除此之外,日本在十八世纪前期之前,是没有阉割战马的习俗的,要知道战马如果没有阉割,很容易发脾气失控的,这样一来,日本很难建立一支有效的突击骑兵出来。
而明朝出征的四万大军里,有一万是辽东铁骑,这些都是精锐骑兵,而且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阉割战马了,加上千年的骑兵冲锋作战经验。
可以看见,当时日本看到对面成百上千的高大马匹上的明军冲击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而且明军骑兵一旦冲击,日军立即崩溃:
日贼之首鼠而不敢出,出而无不歼者,皆以马之力。而漫获生口自供,倭所深畏而不敢前者,亦惟马耳——《宣祖实录》
至于日本对碧蹄馆之战,也指出了明军骑兵的厉害:
明军仗其四蹄,践踏我阵;明军仗其甲坚,折损我刃——加藤清正
注:到了十九世纪,日本终于想到了要改良马种了,在明治维新后,以法国赠送的26匹阿拉伯马为种马,这才改变日本矮小的马种。
致命原因二:日本战甲过于薄弱,人也比较矮小
虽然日本战国时期披甲率不低,但日本的战甲真的不怎么样,而当时日本战甲到底如何,倒是可以从保存到今天的日本战甲可以窥见一番。
比如石田三成家的足轻战甲,没有头盔的战甲,仅有8斤重,且都是熟铁制成。
而仙石氏的足轻战甲,加上头盔不过10斤重。
这些都是有家徽且都上漆可以收藏到现在的战甲,至于普通的小家族的战甲,怕不是更轻、更简单了。
至于盔甲也是如此,真田昌幸所用的盔甲也保存到现在,整个盔甲重量为十八斤四两,更别说这些盔甲都是用的熟铁了。
虽然甲胄越轻越好,但前提要有防御力,都是熟铁,没有防御有啥用?
毕竟日本缺乏铁矿,也缺乏高温冶炼的技术,自然没法搞出钢材料出来了。
而当时明朝边军的盔甲,动不动就是三四十斤,况且西汉时期,就掌握了炒钢法,直接让盔甲质量上了一个台阶。
当然,战甲不行,日本人本身也过于矮小,单对单遇到明军,完全讨不到便宜。
比如《户川记》里记载了一位战国名将遇到明军普通士兵的战绩。
这位战国名将遇到了落单的且没有武器的明军,打算偷袭一波,然而拿刀砍了几下后,一点伤害都没有,反而引起明军注意,双方直接肉搏。
然而肉搏也没占便宜,直接被明军压在身下无法动弹,差点直接被掐死,好在旁边有手下,一拥而上将明军打死,不然就闹出笑话了。
而这个战国名将是谁呢?是宇多喜家的名将国富贞次,在日本历史里,国富贞次力大无穷,有“无双勇士”的称号,且因为善于使枪,和其人合称为“八浜七本枪”,名列“二番枪”。
但就是这么一个名震战国的日本名将,却差点死在一个没有武器的普通明军手上,属实有点讽刺了。
更别说明军骑兵了,根据记载,明军骑兵曾经单枪匹马冲入日军大营,然后夺取日军军旗后返回大营,日军只能看着无能为力:
夺旗之后,以刀环指,睥睨呼喝,众倭无人敢应,骑士执旗从容驰返
当然,这是没办法的时期,谁让当时日本人吃的都不怎么样呢。
因为“禁肉令”,日本上下都没法获得足够的蛋白质,自然也没法长高,也没法长壮,比如后来的德川幕府家主德川家康,算是日本的掌权者,但每天吃的都是米饭和腌萝卜。
如此一来,瘦弱矮小,自然是日军普遍的现象了。
致命原因三:火炮少,火药更是稀缺
战国时期,得益于葡萄牙人的火绳枪传播,日本也用上了火绳枪,也靠火绳枪在战场上击败了李氏朝鲜的大军。
但遇到明军就不行了,明军这边不仅有火铳,还有火炮,这可是丰臣秀吉没法比的。
毕竟日本虽然有了火绳枪,但很缺乏火药,而火药里最为重要的硫磺,日本很多,木炭也不少,唯独缺少硝石,基本都是靠进口,以至于硝石在战国时期的日本一斤难求。
此前明朝和日本贸易中,硝石属于重要和昂贵的贸易物资,明朝一百斤硝石只需要五两,而到了日本,这个价格是两千两,几百倍的利润。
至于日本产量有限的硝石,一百二十斤的硝石可以卖三百两。
可以说不管什么样的硝石,在日本都是有价无市的存在。
而明朝方面,则是不缺的,但也知道硝石的重要性,且长期对朝鲜半岛进行出口限制,就是防止硝石流传出去。
只是因为后来倭寇泛滥,需要联合李氏朝鲜一起对抗才有所松口。
所以日本在人壬辰倭乱期间,尽管火药准备充分,但不足以支撑一场大战的消耗,也没法维持大规模发射,所以战场上,日本都是用火药进行防御,而不是进攻。
而除了缺乏弹药之外,日本还缺乏火炮。
火炮需要铸造技艺,但日本都是进口铁器进行锻造,严重缺乏铸造工艺。
所以日本可以锻造火绳枪,但没法铸铁制造大炮,加上缺乏足够的火药产能,自然没法和明军火炮抗衡了。
毕竟当时明军真的不差火药,比如崇祯年间,王恭厂一年的火药产量是三十六万斤,足够大明的消耗了。
所以日军发现自己不占优后,只能靠拒马和长矛来阻挡大明的铁骑,然后利用火绳枪射击,但这种战术遇到大明的火炮又被捶着打。
所以武器方面的代差,也就注定了丰成秀吉的失败。
那么有人问了,大明如此优势,为何还打了好几年?这是因为明军也有致命的问题——后勤。
明军也有致命问题:后勤不足
从开战到结束,明军始终困扰粮食问题,当然这个锅还得李氏朝鲜背,毕竟明军前面打仗,李氏朝鲜在背后拖后腿,甚至拖了不止一次。
征战的李如松就说过:“官兵远征外国,过江之后,行粮折银俱无,朝鲜粮草不敷,士皆饥色,众口嗷嗷。”
本来援助李氏朝鲜,就应该为明朝提供粮草,但李氏朝鲜,从上到下,都处心积虑为本国谋取好处,比如战争初期,朝鲜大臣就建议李昖,将李氏朝鲜成熟的稻谷留给本国,明军则排除在外。
而夺取平壤后,明军的后勤丝毫没有得到好转,大部分伤员在路上都是饱受饥饿,至于本国军队,则得到供给,尽管他们认为本国义军无所事事,但就是不肯拿出来给明军。
加上天寒地冻,明军重要的马匹则大量饿死,然后饥饿的明军又被迫杀马充饥。
到了后面,明朝已经完全指望不上李氏朝鲜筹粮支援明军了,打算从国内调取粮食,但负责搞后勤的李氏朝鲜官员们在磨洋工,不能及时转运,从辽东来的粮食在义州堆积如山,前线明军依旧得不到粮食:
天朝粮饷之已输者,留滞中和黄州之间,故大兵所在处,一向告饥。义州渡江粮草,积如丘山,而搬运不时,天将目见,故谯责无已——《宣祖实录》
可以说壬辰战争之所以打这么久,都是李氏朝鲜在拖后腿,要是后勤足够跟得上,怕不是不需要花费这么久的时间了,丰臣秀吉怕是败的更快。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9730290952169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