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无子去世后,为何继位的是堂弟嘉靖,而不是其他叔叔?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因病去世,没有留下子嗣。他的堂弟朱厚熜登上皇位,也就是嘉靖皇帝。

然而,内阁首辅杨廷和在为明武宗写传位遗诏的时候,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以至于引发了事件本身延续3年、余波震荡几十年的大礼议事件。

杨廷和因此被迫告老还乡,还不能享受退休大臣的待遇,而是被削职为民,明武宗的生母张太后则遭到嘉靖皇帝的厌恶,晚景凄凉。

大礼议的主要分歧,是嘉靖凭什么继位。在嘉靖继承权的问题上,杨廷和与嘉靖的支持者们各执一词。

杨廷和与张太后选当时还是兴王嗣子的嘉靖当皇帝,多少是有私心的。可他们却不早早明确嘉靖继位的缘由,也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那么,明武宗去世之后,王爷及宗室那么多人,为什么是嘉靖继位呢?

原因1:嘉靖本就是《皇明祖训》里规定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如果我们摒弃所有的利益纠葛,单纯的按照明朝的继承法来看,明武宗无子去世之后,第一顺位继承人是谁,我们会发现,还真是兴王的嗣子朱厚熜。

皇明祖训,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后世子孙建立的行为典范,小至皇子如何称呼父母,大至朝政大事,朱元璋把自己能想到的内容,都事无巨细地安排得明明白白。

那么皇位继承顺序这么大的事,自然是以皇明祖训的规定为准。

对于明武宗无子去世这种情况,皇明祖训里写得明明白白: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

那么,明武宗没有儿子,皇位就该传给他的弟弟,且嫡出的弟弟继承顺位靠前。

可是明武宗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没有兄弟,显然在他这一代搞不了兄终弟及。那么只能继续往上推,去找他父亲明孝宗的兄弟。

明孝宗的兄弟,可就多了。

明孝宗是明宪宗的第3子,头两个哥哥都早早夭折,没有留下后代,不用考虑。

接下来就该看明孝宗的弟弟了。他弟弟的情况略复杂:明孝宗既然已经无后,那么皇位该传给他最年长的弟弟,也就是四弟兴王,可是兴王已经去世,留有嫡长子;五弟岐王已经无子去世,不考虑;六弟益王尚在人世,是明孝宗活着的弟弟里年纪最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继承皇位的,是明孝宗四弟兴王一脉,既然兴王去世那就把皇位传给兴王的嫡长子朱厚熜,还是该让活着的益王继承皇位呢?

这一条在皇明祖训里没有说明,我们需要从古代皇位传承所依托的嫡长子继承制里找。毕竟就连皇明祖训里规定的继承顺位,也是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的。

嫡长子继承制当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周之道,适子死则立适孙。

适子指的是嫡长子,更广义的范围我们可以理解为本该继位的那个人;适孙指的则是嫡长孙,也可以理解为前面说的“适子”的继承人。

根据这条规则,兴王若活着,就该是继承人,那么他死了,继承人也该是他的儿子。

从明朝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并没有按一般皇帝的普遍操作,把其他的儿子立为皇太子,而是严格按照“适子死则立适孙”,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弘治十五年,晋王朱钟铉去世。他的长子和长孙都已经被他熬死了,朝廷在他还有其他儿子和孙子的情况下,直接立他的曾孙朱知烊为新任晋王。

弘治十一年,秦王朱诚泳去世,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继承爵位的,就是他堂兄弟的儿子朱诚澯的儿子,与此同时没当过一天秦王的朱诚澯也因为儿子继位而被追封为秦庄王,这个案例和明武宗的情况非常相似。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继承顺位,并不是大儿子死了就立二儿子,而是如果大儿子死了,大儿子一脉还有后代,就立大儿子一脉,而不是立二儿子。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兴王已经去世,可是继承权依然留在他这一脉,他的儿子朱厚熜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

杨廷和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为明武宗写传位遗诏的时候,写上了“伦序当立”这4个字。

原因2:嘉靖势单力薄,看起来好控制

虽然按照明朝的继承顺位,朱厚熜本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我们如果熟读历史就会知道,权力的游戏里,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

例如,按照“周之道,适子死则立适孙”的嫡长子继承制,太子去世之后,皇帝是应该立太子的儿子为皇太孙的,但实际上,历史上立皇太孙的皇帝寥寥无几,大多是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

李世民在第一任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前,多次在大臣面前说:你们不要担心我宠爱嫡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就算太子出了意外,我也会立太孙的。

可实际上呢,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莫说是李承乾的儿子,就连李泰都没能当上新太子。李世民无视一切继承规则,立了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李治为新太子。

所以,名义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并不能保证真能继位。倘若杨廷和与张太后真要越过兴王一脉,直接立明孝宗尚在人世的弟弟当中最年长的益王为新皇,朱厚熜这么一个15岁、远在封地安陆的少年,也无处申诉。

他们甚至可以给明武宗过继一个嗣子,毕竟皇明祖训虽然没说天子绝嗣可以过继,但也没说不可以啊。

他们选择朱厚熜,是有私心的。

我们来看看明武宗去世的时候,朱厚熜的处境。

早在明武宗去世的前2年,朱厚熜的父亲兴王就去世了。当时的朱厚熜,只有13岁。

虽说朱厚熜是兴王唯一的儿子,继承兴王之位理所当然。可是明朝藩王并不是自动继位的,而是需要朝廷的册封。

可是根据明史和明实录的记载,不知朝廷是忘了,还是出于什么特殊的考虑,兴王去世之后,直到明武宗去世之时,整整2年的时间里,朝廷一直没有下达册封朱厚熜为新任兴王的圣旨。

明史里还说当时朱厚熜是兴王世子,但明实录里没有朱厚熜册封世子的记载,他很有可能只是以兴王长子的身份接管王府,顶天了说他是兴王嗣子,也就是有继承权的那个儿子。

他的封地远在湖北安陆,不能对朝廷施加任何影响,连京城里的大臣都每个认识的。

他是独生子,没有兄弟,也就是遇事的时候连个可以其利断金的人都没有。

他的母亲亦是出身于小门小户,不能为他提供半点支持。

那时候的朱厚熜,仅仅是个没有爵位、没有根基、没有支持者的15岁少年罢了,一看就很好控制。

而另一个潜在的皇位继承人人选益王呢?

当时的益王,已经43岁了,正值年富力强。从他最终活到61岁来看,当时的他也十分健康。

他也已经管理封地26年,是个经验丰富的人精。

这样的人,若登基为帝,必然会大权独揽,哪有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太后张氏说话的份?

当然他们也可以不选朱厚熜,也不选益王,而是选择为朱厚熜过继嗣子继位。可是过继是要讲究基本法的,不是从宗室里随便找个小孩就可以的,而是要找离明武宗血缘最近的下一辈小孩,以免帝系旁移得太过严重。

而离明武宗血缘关系最近的下一辈小孩,自然是益王的孙子们。要知道非但益王本人年富力强,益王还有整整4个儿子。把益王的孙子过继给明武宗,继而登基为帝,岂不是给明朝找了一堆太上皇吗?

到时候新皇想要信赖和信任自己尚在人世的亲爷爷,亲爹、亲叔叔,杨廷和也无法阻止。

就算不过继益王的孙子,而是过继明孝宗其他弟弟的后代,也有着相似的风险。

杨廷和与张太后,恐怕不愿意看到这样场景。

张太后还只是一个深宫妇人,明朝后宫不得干政,她希望找个好控制的新皇帝,不过是想为自己的娘家多谋点福利,想让自己的晚年过得舒坦一些。

杨廷和是有自己的野心的。

杨廷和心目中皇帝的典范,是性情温和、相当顺从文官的明孝宗。离经叛道的明武宗,经常让杨廷和头疼不已,以至于有人怀疑,明武宗的英年早逝,与杨廷和有关。

所以,明武宗去世之后,杨廷和最希望的,就是能为明朝选一个,或者培养一个像明孝宗那样皇帝。

要知道,朱厚熜登基之后,让内阁拟定年号,杨廷和交出的年号候选,是“绍治”,一丝是继承弘治,而弘治是明孝宗的年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杨廷和是多么希望明朝的新任皇帝可以想明孝宗看齐。

他选择了年纪尚轻、又势单力薄的朱厚熜,正是因为这样的朱厚熜看起来实在是太好控制了,可以让他实现自己的野心。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嘉靖本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杨廷和依然希望嘉靖是以明孝宗嗣子的身份继位。毕竟儿子继承老子的政策,是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杨廷和不让朱厚熜再以兴王为父,以至于掀起了大礼议,也是为了和年轻的皇帝抢夺话语权。

只不过,当时的杨廷和没有想到,朱厚熜虽然看起来非常好控制,但实际上聪明无比。如果他能预知结局,恐怕会想办法另选皇位继承人。

你觉得是不是呢?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85868810496000522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