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发生了一场重大变故,被称土木堡之变或土木之祸,明军遭受了惨重失败,不仅损失了大量士兵和将领,国家防御力量被严重削弱,还导致明朝一国之君被俘,瓦剌大军趁势进攻明朝都城,造成了明朝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边防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军的惨败呢?
土木堡之战
元朝统治被明朝终结后,蒙元的残余势力分裂为兀良哈、鞑靼和瓦剌三部撤到了漠北地区。到1439年左右,瓦剌的势力开始逐渐增强,先后统一了蒙古各部,随后瓦剌就开始对明朝进行袭扰。明朝的边境由此开始变得不太平。
公元1449年,也先率领瓦剌大军分四路进攻明朝。一路进攻酒泉、一路进攻辽东、一路进攻宣府、也先则率领瓦剌主力进攻大同。七月十一,瓦剌军队在猫儿庄击败了大同参将吴浩率领的明军,明军全军覆没。此消息传至京城,一片哗然,明军决定起兵对抗瓦剌大军。七月十五,在太监王振的撺掇下,明英宗朱祁镇下诏御驾亲征。仅仅在一天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就率领着号称50万的大军从北京浩浩荡荡出发了。
明英宗朱祁镇
明军出发后行动迅速,从居庸关迅速前往大同。七月二十三明军到达宣府,随后赶到了大同。大军到达大同后,才得知在七月十六,驻军又遭遇惨败,明军总督大同兵马西宁侯宋瑛和总兵朱冕战死,明军再次全军覆没。
面对连续的惨败,让远征的明军意识到瓦剌军队不好对付,形势和预想的不一样,军队内部开始出现恐慌。王振在这种情形下做出了退兵决定,率领刚刚抵达的大军开始向京师撤退。
在撤退路线选择上,明军为了途经王振老家蔚县,选择了从居庸关回京的路线。因为走这条路可以途经王振老家,带着皇上和大军经过老家对于读书人出身的王振来说是一个梦寐以求的事情。
八月十四,明军为了等待后续辎重粮草,在土木堡开始扎营休息,但就在此时瓦剌大军杀到,将明军团团围困,并切断了明军营地周围的水源。明军为了保障水源,开始掘地找水,但一无所获。在此危难之时,也先做出撤兵的假象,派人前来议和,明军大喜过望,一面吩咐准备和瓦剌议和,一面组织军队移营找水。
当明军开始行动时,瓦剌骑兵一拥而上趁乱包围明军,打乱了明军阵脚。明军大乱开始溃散,互相踩踏、跑路,整个战场陷入一片混乱。面对毫无抵抗的明军,瓦剌利用骑兵优势不断冲击,一时间战场上尸横遍野。此战结束明军被全歼,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随征的文武大臣尽数命丧沙场。随后,瓦剌大军挟持着朱祁镇挥师南下,进攻北京,由此引发了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这一战是明朝历史上的耻辱,不但出征的大军被全歼,御驾亲征的皇帝还被俘虏,由此造成了随后多年间明朝边境、政坛局势的不稳。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实力大损,只能在北部边疆由攻转守,开始大规模修筑边墙堡塞,构建了以九镇为核心的明长城防御体系。
什么导致了明军惨败?
数量庞大的明军在皇帝率领下一战就败,毫无战斗能力,导致全军覆灭,甚至导致皇帝本人被俘的悲惨结局,让人唏嘘,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明军的惨败?从军事角度看,明军惨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需要之上。由于朱瞻基将票拟权分给了内阁,批红权分给了太监行使,客观上造成了太监权力开始膨胀。王振作为一个有抱负的读书人,果断放弃妻儿,入宫做宦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作为朱祁镇的老师,王振倾尽全力,教育帮助朱祁镇,使得朱祁镇对自己言听计从。
朱瞻基英年早逝后,王振和以三杨为首的五名顾命大臣以及张太皇太后的斗争中,逐渐掌握了实权,权倾朝野。王振作为一个读书人,性格非常执拗,再加上其向往像朱棣一样征战沙场。在瓦剌大军进犯明朝后,王振认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领军征战沙场抱负的好机会,因此不顾国家安危,撺掇朱祁镇亲帅大军出征。
二是统帅毫无战争经验。虽然是皇帝御驾亲征,但明军的实际指挥权是在王振手中。王振作为一个毫无战争经验的宦官,在指挥军队集结、行军、撤退中犯下众多错误。此外王振在出发后一意孤行,不听从其他将领的意见,作战计划始终不明确。
三是明军组织仓促。在得知也先大军进攻得手后,明朝先是决定由井源带兵出征,仅仅一天后,又宣布皇帝要率兵亲征,第二天就出发。这前前后后不到5天的准备时间,明军需要集结号称的50万大军出征,又要筹措粮草物资,在当时的驻军情况和技术手段下是不可能完成的。
也就是说,明军出发仅仅集结了三大营和京师周围的军队,总数应该在20万人左右。但就是这20万人的军队出发打仗所需要准备的粮草、给养、马匹等也不是5天就能完成的。这样的仓促上阵只能换回失败的结果。
五是对瓦剌军队战略目的分析有误。也先率领的大军攻打明朝的主要原因还是贸易不顺。双方通商后,瓦剌频频扩大朝贡规模,以次充好,给明朝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明朝对瓦剌的贸易进行了一定限制。贸易受阻造成了瓦剌缺钱少粮缺生活物资,逼着瓦剌进攻明朝掠夺各类物资。在这样的目的驱使下,明军认为瓦剌军队通过沿路的抢掠,有了收获后就会自动撤军,不会和明军拼死拼活。
六是瓦剌军队战斗力较强。瓦剌在脱欢的率领下先是获得了统一,随后又在其儿子也先率领下统一了蒙古。在这一系列的作战中,瓦剌大军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具有很强的作战能力。当与明军作战时,瓦剌军队展现出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灵活的战术性,而且瓦剌军队善于发挥骑兵优势,在野战中占据明显优势。
七是明军受制于后勤保障。后勤不利是很多人认为明军惨败的主要原因。受制于当时的物资筹措能力,再加上在北方作战,只能依靠陆路运输,再加上天气因素,难度陡然增大。明军仅用18天就从京师到达大同,这样的行军速度意味着明军携带的物资肯定不多,因此必须依靠后方有力支援才能作战。超过20万大军行动就必须征调大致数量的民工来保障军队作战,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明军在作战中屡次修改行军路线,也给后勤供应带来一定困扰。明军撤退时没有选择从紫荆关撤退回北京,迅速脱离瓦剌军队的路线,而是选择原路返回,就是因为大批辎重粮草在宣化方向。明军最终选择驻守在无水的堡城土木堡,而不是驻守20里外的卫城怀来,也是因为辎重粮草没有跟上大军行动。缺水的明军在土木堡被围,也因为找水造成了军队混乱,被也先军队突袭。
最主要原因
以上都是从军事层面看到明军失败的一些原因,但是可能造成明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自身出了问题。
首先是明军对敌军的轻视。朱棣战功赫赫,将蒙古各部落打得落花流水,也给后来的明朝高层种下了蒙古不堪一击的印象。因此在战事爆发前,明朝对瓦剌军队很为轻视,认为大军一出肯定获胜,这也是明朝敢于皇帝亲征的原因。
最后是明军互相之间并不团结。朱祁镇当时年纪很轻,无法独立指挥军队,因此实际军队的指挥权是由王振掌握的。而王振一无战功、二无能力。又是个宦官,造成了明军内部并不统一,也不团结,尤其是王振指挥的明军在战争中毫无章法,走哪算哪,更加加剧了将士不满,也客观造成了将士在战斗中并不用力。因此在混乱中,明将樊忠抡起铁锤直接杀死了王振,充分体现了明军的无奈和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