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9月20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宣布废除在中国实行1300余年的科举制。虽然科举制的废除在当时并未引起重大影响,但却对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意味着清朝封建专制的解体,更预示着清政府腐朽统治的终结。
为什么说废除科举是清朝自掘坟墓的行为?本文带领大家回到100年前的清末社会一探究竟。
士人阶层的解体分流
士农工商是传统社会的四大阶层,士作为四民之首,它既是官僚队伍的主要成员,又是封建统治的主要基础。
在这森严的等级制中,科举考试就像促进身体循环的血管一样,通过合理的考试形式,为上层与下层提供一个正常的流通渠道。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士阶层的流通渠道不复存在,他们被迫流向政界、商界、军界,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并在立场上与清政府走向了反面。
各省咨议局议长、副议长63人中,进士30人,举人18人、贡生5人、生员3人,科举出身者占据90%,广西咨议局议员选举,士人占到85%。
清政府不明白的是,科举制度是培养士阶层的母体,一旦士阶层从母体脱离,便不会再为其继续服务。所以,这些士人涌入咨议局后,不仅没有成为清政府赖以维系的核心力量,反而趁机加入革命阵营,进而推动了革命势力的膨胀。
如果说士人从政推动了革命派的政治势力,那么由士从商无疑就强化了革命派的经济实力。科举制废除后的5年,士人从商的情况骤然增加,清末状元张謇、陆润祥纷纷流向商业,创办实业公司,引导了弃仕从商潮流的兴起。
令清政府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传统士人原先是封建体制的主要支持者,但在转化成民族资本家后,就与旧有体制走向了对立。张謇、郑孝胥、许鼎霖等人带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后来更是公开为革命派筹集军事经费,这些都大大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更为关键的是,一些士人发觉清政府的统治已是摇摇欲坠,并且坚信立宪运动拯救不了中国,于是选择投入到军事革命当中,直接在军事上与清政府形成对抗的局面。
清末新式军队的军官中,新军第八镇士人出身者共479人,占该镇军官总数的79%,第二十一协有73人,占总人数的55%。(《辛亥首义回忆录》)
这些投入到军队的士阶层,虽没有经受过近代军事训练,但却经历了近代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他们凭借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秘密宣传革命思想,鼓动效忠清政府的士兵倒向革命党,这就大大削弱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并为日后的军事作战埋下了隐患。
果不其然,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一些转化为军官的士阶层,甚至率领手下士兵加入到反抗清政府的浪潮当中,通过与革命军队的联合作战,将腐朽的清政府彻底埋入墓地。
失去对清政府的向心力
1901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推行新政,创办新式学堂,企图将士人阶层纳入到学堂体制的管理当中,但响应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士阶层之所以同清政府保持一种向心力,是因为其需要通过科举获取功名,来达到向上流动的目的,这是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阶层渠道。
更为重要的是,在跻身为士绅集团的一分子后,他们就拥有了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力,从而和农、工、商三个阶层划分开来,这即是他们穷极一生的理想追求。因此,科举制的彻底废除,在士人阶层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就连赞成科举改革的梁启超都一反常态的表示反对。
数百万之老举人,老秀才,一旦尽失其登进之路,恐未免伤于急激。《饮冰室文集》
严复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科举制中的封建糟粕进行过诸多批判,一直赞成其中的内容改革,但在科举制废除之际,他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忧虑。
不佞尝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
在严复的视野中,科举制的废除非同小可,将会对中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果不其然,科举废除后,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四民结构被打破,士阶层不断流向政界、商界、军界等重要领域。出于对理想破灭的怨恨,这些士阶层趁机积蓄报复力量,已经达到了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程度。
当清政府失去社会所有阶层的支持后,他们只能依靠狭隘的民族主义来维持自己的统治,随着武昌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清政府因为废除科举而将自己推向了灭亡。
余论:
在中国绵延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曾对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步入明清之后,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使得人才选举变得极为僵化,加上西方思想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使得清政府必须对科举制的废立做出抉择。科举制的废除,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下的开创之举,但也在无意间将自己推进了灭亡的坟墓。
资料来源:《饮冰室文集》《辛亥首义回忆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