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谎言:大清的灭亡,远远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登基在即,你将面对一个何去何从的大清帝国。”

“朕明白了。”溥仪稚嫩的声音回荡在太和殿。

黑色的地砖上倒映出他稚气未脱的脸庞,旁边伫立着两个身着朝服的太监。三年前,这个刚出生就失去母亲的小男孩被立为皇太子,今天,他以一个三岁孩童的身份继承了这个积重难返的大清帝国。

这一刻,无数人恍惚间看到,这已经不是盛世,而是末代。

1912年2月12日,6岁的溥仪宣布退位,标志着拥有296年历史的大清王朝正式灭亡。

朝代的兴衰变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常常只看到了皇权易主这最显著的标志。然而真正导致这个古老帝国走向灭亡的原因,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深刻得多。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灭亡背后,那些隐藏了一个世纪之久的真相。

一场无法阻挡的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3年,最终以中国完全失败而告终。

在约定书中,中国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性,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开放多个通商口岸……与强权签订的那些条约,将伟大的中国踢进了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

然而,这场失败似乎没有引起清朝统治者足够的警醒——他们将之视为一场平定英夷的小插曲,根本不需要引以为戒。

1856年,英法联军再次发动战争。这一次,清廷的都城北京也沦陷了。西太后慌不择路,带着咸丰皇帝出逃热河避难。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在蔓延,几乎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个庞大的帝国,似乎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步履蹒跚。

然而真正给这个国家致命一击的,还在后头。

1894年,大清与新崛起的日本爆发甲午战争,很快便以惨败告终。台湾被割让,朝鲜半岛脱离中国控制,赔款高达白银两亿两——这无疑是对这个东方古国的沉重打击。

然而清廷依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慈禧太后将罪责推到李鸿章和北洋水师身上,甚至要将其斩首示众。

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击溃清军,攻入北京,焚烧园囿,这个古老帝国才真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短短几十年间,大清似乎从鼎盛走向衰落,迅速跌落神坛。然而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溃败,其实暗流涌动已久。

要找出清朝突然垮台的真正原因,我们需要回溯到一个世纪之前。

一场不合时宜的“闭关锁国”

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一场场对清朝的重创在短短几十年间接连而至,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衰落,其实是长期积弱的结果。

1793年,在经历了康乾盛世后,清朝实施了著名的“闭关锁国”政策。海禁严格执行,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严禁传教。

当时的统治者认为,闭关锁国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中国土地辽阔,山河绵延,自给自足的天朝上国,有什么需要向外学习的?舶来奇器不过是妖言惑众。

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与此同时,欧美国家正在迎来工业革命的激流,生产力迅猛发展。而清朝则更深地陷入以农立国的旧体制。

这就如一艘满载航行的大船,在翻天覆地的风浪中紧闭船舱,不思进取,等待的只能是落后与灭亡。

当西方炮舰来到中国近海时,兴许清朝的统治者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他们错过了一个跟上世界变革的大好时机。而一旦开国门洋奇来,要迅速弥补这一差距已是难上加难。

如果不是这场隔绝世界的“闭关锁国”,或许大清还有时间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业文明,那么鸦片战争的失败也许就不会如此惨烈。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错误的决策让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一步步扑向深渊。

一场规模空前的官场腐败

除了闭关锁国带来的锁国落后的消极影响,大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前后,还出现了一场几乎腐蚀这个帝国的顽疾——官场腐败。

这个祸根,要追溯到1536年恰恰是壮大时期的大明朝。为了筹集军费应对倭寇,严嵩等奸臣提出了“商税法”并推行“PropertyMeta”“誓户法”,开始了大规模收税敛财,加重农民负担。

从此开启的商税腐败之风牵连官宦,并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当满清入主中原后,也难逃此劫。

为了供养庞大的旗人及皇室,清朝统治者也不得不得不不断加重税费。到了18世纪中叶,贪污腐败和滥敛横行,已成为清朝的一个巨大政治问题。

然而真正加速这一过程的,却是一个看似合理的举措——推行捐官政策。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朝廷开始推行“金钱可当官”。只要你交纳一定“贡银”,就可以无需考试即可获得官职。

一时间,汇入朝廷的银两如雪花般飞来。然而,得到官职的这些商人之后,为了收回成本,往往会敛财营私、收受贿赂,带头腐化风气。

官场很快被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官僚所占据,贪污成风。而皇帝及其心腹则沉迷于眼前利益,置国计民生于不顾。

这样下去,不仅百姓难以维生,就连作战的军饷都无法保证。曾国藩发出了警告:“虽有精兵百万,若饷料不足,亦无济于事。”

然而明智的建议都被朝中奸佞所拦阻,这场全国性的官僚腐败让清朝日趋虚弱,终于难逃覆灭的命运。

一场让思想僵化的文字狱

经济上的闭关落后和政治上的腐败危机,使大清在鸦片战争一触即溃。然而毁灭这个帝国的,还有一场持续多年的思想禁锢——文字狱。

文字狱的禁锢源起甚早,在17世纪初宁 Complete 王朝入主中原之初便有公案。当时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廷便以“欺君”,“谤朝廷”等罪名打压異己,禁锢思想。

这一做法在18世纪中叶达到高峰,乾隆时期的“文字狱”肆虐,禁书极多,罗织罪名,诬陷入狱。在漫长近一个世纪的禁锢中,士大夫们不敢较真求实,只能 Mechanic 附和讨好以保全性命。

在这种氛围下,人们不敢质疑旧有思想,创新意识受到严重摧残。当西方思想传入,也很难触发根本性的思想变革。“攘夷”,“闭关”思想盛行,传统价值深入人心。

可悲的是,直到亡国之时,文字狱的阴影也未能完全散去。戊戌变法剧烈波折,就是思想禁锢造成的惨痛注脚。

闭关落后、政治腐朽的基础上,这场残酷的思想窒息无疑雪上加霜,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僵化与颓废。直到山河破碎,人们才惊觉当年种下的思想禁锢积弱,已经让这个帝国日薄西山。

衰落的根源,远比灭亡本身更值得警惕。一个文明的覆灭,往往源于百年来隐蔽的种种苗头。

今天,当我们追溯大清灭亡的历史时,更需要认识到的是,浮夸的盛世繁华终会过去,颓废的积弱却将催生灾难。

每个文明的衰落都有其独特的原因,但也常常惊人的相似——思想僵化,政治腐朽,闭塞自大。

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个变革之快、竞争之激烈的时代,更需要保持谦逊求实的思想,时刻反省自己的缺失,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兴衰无非天道。但文明的命运,终究掌握在守望者的手中。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20129155218735653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