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为什么却不动这4人?

洪武27年正月十六,朱元璋在皇宫内召下了圣旨,宣(信国公)汤和入朝觐见。

而汤和这时候早就告老还乡,住在冯阳里第,甚至在前些年,汤和因为感染了风寒,连说话都做不到了。

由于汤和的病实在是太严重,没办法前去朝堂拜见朱元璋,而朱元璋也体谅汤和,赐来了安车让汤和来到皇城。

在《明史》里记载,朱元璋见到汤和以后一直在慰问汤和的病情,同时还在回忆这些年朱元璋当皇帝的艰难,讲述以前家乡的事情。

汤和没办法回应朱元璋的话,只得一个劲给朱元璋磕头。

如果非得形容一下那个场面,就像是一个年岁已经快走到尽头的老牛,在恳求着自己的主人能够放自己一马,不要杀了自己。

而汤和之所以会如此忌惮朱元璋,还是因为在朱元璋晚年,他几乎将开国功臣全部都杀得一干二净。

汤和也是开国功臣之一,如今朱元璋召见自己,汤和自然害怕。

不过幸好的是,或许是看见了汤和一直在磕头的模样,朱元璋最终选择放弃了杀害汤和,而汤和也就成为了少数从朱元璋手下幸存的开国功臣。

除了汤和以外,朱元璋还没有杀害哪些开国功臣呢?他们又是如何逃过一劫?

“斩杀开国功臣”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平民皇帝之一。

而朱元璋在晚年的几次滥杀无辜更是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在1390年时,朱元璋找茬杀死了以李善长为代表的的十几名勋贵。

这些勋贵都是跟着朱元璋打仗的老牌勋贵上了年纪,朱元璋铲除他们是为了彻底铲除丞相制度的影响。

在对李善长这些老牌勋贵们下手的时候,兵权基本上都把握在新勋贵的手上,这些新的勋贵压根不会去关心老勋贵的死活。

毕竟如果老牌勋贵们死掉了,空出来的位置完全可以让这些新的勋贵顶上,他们说不定还因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可以上位大展拳脚了。

也因为老牌勋贵们并没有抵抗的能力,所以他们面对朱元璋的发难时毫无还手之力,而新勋贵们以为老牌勋贵死后便是自己的天下,却没想到紧接着便是他们大难临头。

在1393年时,朱元璋搞出了大名鼎鼎的“蓝玉案”。

朱元璋一直将自己的儿子朱标当做是接班人培养,朱标和朱元璋的个性完全不同,他温文尔雅,为人有爱,十分受人爱戴。

而蓝玉和朱标的关系很好,蓝玉更是对朱标忠心耿耿。

可惜天不遂人愿,朱元璋虽然很看重朱标这个儿子,但是朱标却英年早逝,这时候太子死了,而朱元璋的孙子年纪又太小。

蓝玉这人居功自傲,朱标死后,朱元璋的孙子压根没办法管理蓝玉这个人,朱元璋意识到了这点,认为蓝玉很可能是个巨大的威胁。

所以在朱标死后没多久,朱元璋就弄死了蓝玉一家,甚至于连朱标死前关系要好的公侯在内的年轻勋贵们,也都统统被朱元璋给弄死了。

在将蓝玉一行人弄死后的两年,朱元璋又无缘无故发难将宋国公冯胜和颖国公傅友德全都给弄死了。

宋国公冯胜

几次事件以后,陪伴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开国功臣基本上被杀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几人。

在朱元璋创立了明朝后,先后封了很多爵位,其中还有34位曾经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开国功臣被授予了“丹书铁券”。

可是哪怕是这样,这34位开国功臣也只有4位善终,这四人分别是:汤、沐、耿、郭。

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

丹书铁券

他们究竟是如何明哲保身下来的呢?

“西平候沐英”

沐英出生于安徽凤阳,家境十分贫苦。

他的父亲在他出生没多久后就已经去世了,而母亲则是带着沐英一个人在战火纷飞中苟活。

可惜的是,沐英的母亲在战乱中也很快丢失了性命,在沐英八岁那年,四处流浪的他遇见了朱元璋,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成为了农民义军将领。

朱元璋和沐英的身世十分相似,朱元璋看沐英可怜,又觉得这孩子是个好苗子,便将沐英认成了自己的义子。

沐英一直生活在朱元璋身边,与马皇后的关系也很好,几乎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看着长大的。

朱元璋对待沐英像似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教沐英读书写字,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十分深厚。

而沐英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虽然是朱元璋的养子,却一直都不敢奢望太多。

沐英一直都好好对待朱元璋和马皇后,对于太子朱标,沐英也一直很好对待对方,双方有着深厚的感情。

自从十二岁开始,沐英便开始跟着朱元璋到处征战,开始从朱元璋这里学习如何带兵打仗。

在沐英十八岁那年,他已经在军中有了职位,开始担任重要的指挥,在洪武九年的时候,沐英在讨伐吐蕃时还立下了军工,被朱元璋给封奖成为西平侯。

在洪武十四年,沐英等人被朱元璋派着去征讨割据云南的元朝梁王势力,沐英在这次征讨中表现十分优秀,一举便将元朝残余的实力都给拔除了。

朱元璋因为沐英的成就感到大喜,还令沐英的子孙世世代代在云南边陲镇守。

自从沐英留在云南后,沐英的子孙便世代都是云南王,在云南镇守了长达280年。

沐英一直在云南坚守,听从朱元璋的话守卫云南,当沐英听到马皇后去世的时候,他还因为这个消息悲痛欲绝咳出了血。

从沐英的这个表现,都能看出他对朱元璋和马皇后的衷心。

而当太子朱标去世的消息传到云南后,沐英也不敢置信,他悲伤到当场跪在地上吐血不止。

在朱标去世后没多久,沐英也随着朱标撒手人寰。

沐英虽然和朱元璋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亲情是不能被质疑的。

更何况沐英在朱标死后也早早离世,朱元璋自然不可能去为难沐英一家。

在沐英死后,他的后人历代都居住在西平候府中。

“武定候郭英与长兴候耿炳文”

郭英在朱元璋刚刚起兵后没多久就跟着自己的哥哥一起投奔了朱元璋,成为了朱元璋的卫士。

在朱元璋南征北战的这么些年里,郭英一直都是朱元璋身边的一员猛将。

而且在很多次战役中,郭英都受了重伤,但他却从来都没有退却过,依旧站在战场的第一线,在征战时,郭英也总是屡次战胜,他身上的战功不容让人忽视。

而郭英的妹妹之后也成为了朱元璋的宠妃宁妃,郭英本人本来就战功赫赫,加上了这层关系,更加与朱元璋亲密。

郭英身上的恩宠,是一般的大臣们难以想象的。

但是郭英这人能够在朱元璋的手下活下来,主要还是他自个儿知情识趣。

郭英喜欢读书,在军队的时候就是特别有纪律的人,而且他对待朱元璋一直都忠心耿耿,既忠诚又很谨慎。

郭英跟在朱元璋四十多年,每天都活得十分小心,压根让朱元璋挑不出他一点错处。

郭英在为人处世上也十分谦虚,他从来都不贪慕权势和金钱,为官做事儿始终都低调又内敛。

武定侯郭英

郭英从来不以自己的战功来在外面耀武扬威,当时的公卿基本上手头都有很多房产地产,郭英却没有。

朱元璋也曾经问过郭英这个问题。

而郭英则是回答朱元璋,他说自己已经是朱元璋的臣子了,很幸运拥有恩宠和爵位,靠着现在的恩宠都已经能够让子孙生活富裕了,他怎么能够产生骄奢淫逸的心理呢?

朱元璋听后也感叹了很久,郭英的忠诚朴实不是装出来的,朝廷上有很多大臣都做不到。

因为郭英的睿智,让朱元璋始终都十分信任郭英,在后期的动荡时期,郭英也都能明哲保身,好好活下来。

长兴侯耿炳文

而耿炳文和郭英的情况十分相似,他也是忠心耿耿对待朱元璋的臣子,耿炳文的父亲就曾经是朱元璋手下的人,但是耿炳文父亲在某次战役是不幸战死了。

耿炳文相

在父亲死后,耿炳文便承袭了父亲的职位,跟在朱元璋身后忠心耿耿打仗,耿炳文在打仗上颇有天赋,经常立下战功。

在明朝建国的这个过程,耿炳文也是战功赫赫的功臣,朱元璋便将耿炳文封为了长兴候,加上耿炳文的父亲也在战斗中死去,所以说朱元璋对待耿炳文一家还是格外宽容的。

而耿炳文也能够看请自己的地位,他压根不会拿着自己的战功不可一世,或者沽名钓誉。

耿炳文后来被朱元璋派去驻守边疆了,他一直忠心耿耿守护着边疆,将边疆治理得很好。

而朝堂上的事儿,耿炳文压根不怎么管,他远离了权力中心,自己也不会跑到朱元璋面前洋洋得意,一直都是恪守君臣之道的人。

像是耿炳文这种对自己忠心耿耿,又没有犯错的臣子,朱元璋肯定不会为难他们。

而就是这样,郭英和耿炳文成为少数活下来的开国功臣。

“汤和”

在归属朱元璋以前,汤和已经是军队里闪闪发光的一名小将领了。

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两人都是出生于贫苦家庭,甚至在童年的时候,汤和和朱元璋还是玩伴。

汤和

在朱元璋还是和尚乞讨卫生的时候,汤和已经加入了军队。

汤和率领十多人去投奔了郭子兴,之后拿下了定远,一次性收编了一千五百人,这时候的汤和已经是一名千户。

汤和也正是在这时候找到了朱元璋,让朱元璋和自己一起加入了义军。

进入军队后,朱元璋的能力逐渐显现了出来,他这人骁勇善战,很快受到了首领郭子兴的赏识。

朱元璋也慢慢成为了像是汤和这样的领袖人物,过去的这些亲朋好友也慢慢投靠朱元璋。

在正十五年春的时候,元军曾经围剿过和阳,那场仗一共打了三个月,元军才退兵,可虽然元军退兵了,但并不意味着元军全部已经撤离,当时朱元璋和汤和等将领都被困在城中。

朱元璋知道这样坐以待毙是不行的,于是提出了主动出击的办法,但是很多将领都不听从朱元璋的话。

这时候只有汤和挺身而出,表示自己和自己的手下愿意听从朱元璋的调遣。

汤和这一次简直算是雪中送炭,在《明太祖实录》里,也曾经描写了汤和的这次挺身而出,从这次以后,汤和的部队逐渐和朱元璋的部队融合。

在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能够在别人虎视眈眈下站稳脚跟,也是有汤和的公然站队,正是汤和挺身而出,让朱元璋的实力增加,威信也增强了许多。

汤和是早早就入股了朱元璋,所以说朱元璋不可能不记得汤和的这个恩情。

而且汤和的女儿还嫁给了朱元璋某个儿子,成为了府上的正妃,这让汤和与朱元璋的感情又深厚了许多。

不过在整个过程中,汤和和朱元璋对对方其实都有很多不满的,汤和在醉酒后曾经埋怨过,称朱元璋已经对自己生出了嫌隙,而在封侯时,朱元璋也明确在挂记着汤和过去的过失。

当洪武四年时,朱元璋让汤和成为了征西将军,政府明夏政权。

这时候的明玉珍已经死了很多年,而明升也才十多岁,可以说这次征伐完全是朱元璋将功劳递在了汤和嘴边。

但是汤和的表现却不令朱元璋满意,之后汤和随军出战的表现也全都不尽人意。

汤和在和朱元璋的相处中已经知道了朱元璋的为人,他也明白自己的能力也不够,于是每次回来都会谢罪。

汤和明白说了自己的罪过,这让朱元璋也不好再说什么,他们两人的关系就如此微妙进行了下去。

到晚年后,汤和更是明哲保身,对于国事不敢议论一句,他行事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

汤和慢慢改变了自己在官场上的作风,随着朱元璋的性格而改变,最后也幸运留下了自己的这条命。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76642048265208376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