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课本中学到的历史,往往都很简略。
这就让我们很难梳理清楚一些事情背后的因果逻辑,继而对历史事件产生一些误解。
比如,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于是之后,天下就分为了鲁、齐、燕、卫、宋、晋等等诸侯国。
事情经过这么简单吗?
有的读者肯定就会想:为什么周王朝一定得分封?为什么不自己直接控制呢?为什么给诸侯分封这么多土地,留给自己的这么少,这不是让诸侯尾大不掉吗?分封是不是在削弱周天子的统治?
今天带着这些疑问,咱们就深入聊聊”分封“这个话题。
耐心看完,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01
这一切的一切,还要从武王灭商之后开始说起……
西周剪灭殷商,中华大地进入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信史时代。也就是说,西周是第一个有明确文字记载、靠武力以下克上建立的朝代。
对于周人来说,剪灭殷商是一件极具开创性的史诗事件。
同样的,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要回答天下人的第一个问题:你凭什么取代殷商?
这个问题很棘手,我们知道商代人们笃信鬼神。
几百年来,商王一直是至高神”上帝“的代名词。可以说民众早已被打上思想钢印,商王就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
周代商,普通民众会以为这是取代了天神,违背天意,是要受天谴的。
周人如何解决这个困境?
其实,早在周文王时期,周人就已经在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文王演周易,向世人证明:也是可以通过占卜的方式与上帝沟通。
这打破了商王与神沟通的特权!
以前是只有商王才能祭祀上帝,才能与上帝这个级别的天神沟通。
现在不一样了,周人也可以了。
于是,从周文王开始,周人就一直在剥离商人与上帝的联系。把历代商王从神谱中拿出来,不承认商人的制定的神谱体系。
到了最后,周人就成了替上帝来惩戒商人的这么一个形象。
在双方话语权的争夺中,周人最终占领了舆论高地,解决了政权合法性问题。
02
第二个问题,如何处置殷商的遗民?
此时在王畿周边商贵族仍然有很大势力,是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周武王给出的答案是:威服加拉拢。
并且在施威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武王冷酷的一面。
武王周发先在牧野举行了盛大的祭礼,采用的还是殷商旧制:人祭。
《逸周书·世孚解》:癸丑,荐俘殷士百人
《逸周书》这里的殷士百人,就是指用所俘获得殷贵族一百人作为牺牲献祭。
没有什么比死亡更能震慑人心!
随后在殷都再次举行盛大的社祭,武王周发这次还对这帮殷商旧臣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告诫演说,这些被记录在《逸周书》中的《商誓解》一篇中。
武王的讲话主要有三个重点:
一、周虽然是小邦,但灭商是天命,不容置疑!
二、把帝辛(殷纣)称作独夫,把所有殷贵族和纣王区分开。宣称有罪的是纣王,殷贵族无罪。只要殷贵族服从周的统治,就可以安享富贵。
三、告诫所有殷商贵族,包括一众小吏。要听从天命、服从周的统治。如若犯上作乱,就要用刑杀灭。措辞很是严厉,《逸周书》说“予则肆刘灭之”。
这还没完,武王班师镐京之后,在宗庙再次举行盛大的献孚礼。
这一次除了殷商贵族作为人牲之外,还把砍下的纣王和他两位王后的头颅、以及一众恶臣的头颅悬挂于军旗之上作为军礼。
武王这三次祭礼,不仅是在庆祝灭商的胜利。还是在向世人宣告:周人剪商就是天命!
03
到此,周王朝才正式开始分封。
分封的过程和我们传统认知很不一样,分封并不是一蹴而就,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
第一个阶段是周武王时期的分封。
虽然,周武王对商遗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威慑。但是,武王仍不放心。
于是,周武王先是将旧有商的王畿地区一分为三。
将其中的一部分,单独分封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以此拉拢殷商遗民。
周武王也分封先代君王之后,有所谓的“三恪”。
“恪”有尊敬之意,其中明确的是虞舜的后代。另外两“恪”说法不一,按《左传》的说法,另外两个分别是夏朝和殷商的后代(这里指的是微子,投靠周的商贵族)。
他们被封在陈、杞、宋三国,此举是用来团结有势力的旧的异姓贵族,从而巩固周朝的统治基础。
当然,也分封一批跟随周朝伐纣有功的新的异性贵族,使他们能继续为周朝的统治出力。
比如,担任此时周朝司寇的苏公,苏国位置大概在原商王畿的西南部分,是从盟津通往原商都的必经之地,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
特别要说明的是武王的分封很可能并没有包含吕尚的齐国,因为此时东夷还不在周的控制之下。
甚至原有的大部分商的方国,也并未臣服于周。
这里面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三监的管、蔡、霍三国,同母弟还有五国,比如鲁、曹、康等。还有周武王的异母弟的封国,比如毛、郜、雍、滕、毕等国。
这个阶段的分封,其中的国家除了鲁国,其它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恰恰这些不为人知的诸侯国,才是周王朝最开始分封体系中的主要诸侯国,它们占据了当时华夏大地开发程度最高、最为富庶的土地。
第二个阶段是周公旦主政以后。
这个时期,分封才真正大规模铺开。
周武王在克商之后两年就去世了。
周武王的分封主要目的是拉拢和监督殷商贵族,消除他们的反抗。
不曾想,一心防外人,乱子却出在了自己人身上。
在宗法制度没有完全形成之前,王位并不完全是嫡长子继承制,也有兄终弟及的继承法。
在武王去世之后,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称王辅政。
三监之中的管叔、蔡叔对这种王位传承方式不满,就利用他们的权力和军事力量,联合了商王武庚以及东方的夷族方国发动叛乱,争夺王位。
这场叛乱持续了三年,最终被周公所平定。加上对东夷的征伐,可以说,实际上周公的东征,周才真正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周公在平定叛乱之后,将叛乱的殷贵族迁徙到成周洛邑加以控制。彻底毁灭了殷的宗庙,让宋国的微子这一支延续了商的祭祀。
在稳定了周王朝的政治之后,周公这才开启大规模的册封诸侯。
比如,武王幼子周虞的晋国,召公奭的燕国,还有一些姜姓的吕国、齐国等等。
这些新分封的诸侯国基本都设立在新征服的东方区域,代替周统治原有的原有的土著部落。
经过周公的征伐,东方夷族已经没有能力再能反抗周的统治,对这些周空降的给自己的大领导也比较恭顺。
周朝也自此进入了稳定期。
04
分封从一开始,就是周武王进行的一次分权!
分权是集权的对立面。
始皇帝灭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又从分权走向了集权。
那为什么周王朝一要开始进行分权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管不了,或者说没有精力管。
在西周这个时期,面对如此广大的地域,已经超出了人类统治能力的范畴。
当时的信息传递全靠人力、骑马、马车等地面交通,政令的传递是十分缓慢的。
信息传的慢,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统治效率极其低下。
我们打一个比方:
假如,燕地被周天子直接控制。燕地遭了天灾,收成不太好。当地人想向周天子申请,少交一些赋税。然后这个请命传到镐京,天子的回文再从镐京传回燕地。这个时间段,可能第二年的粮食都该收了。燕地的主官该如何处理呢?
于是,以后就不要给周天子报告了,报给诸侯国君,反正也是周天子的亲属、家臣。
以我们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周王朝的分封制其实是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下的一种”家庭承包责任制“。
这种制度确立了一个自上而下,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型的等级制管理机构。
简单的说:周天子就好比一个总包,下属的诸侯邦国就相当于一个个小的包工头,他们共同管理一个总工程。这个工程,就叫做”周王朝“。
包工头肯定是要向甲方周天子负责的,必须承担缴纳贡物、服力役、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
当然,包工头具有世袭特权,可以世代管理工程的一部分,这部分利润自然归该包工头家族所有。
直到战国时代官僚制度的确立,贵族们的世卿世禄制度才彻底走向终结。
当然从一开始,周天子的直属邦国领地是最大的,级别也是最高的,称为王国,是普天之下唯一的一个。
但是一百年后,两百年后呢?
历史车轮滚滚,生命弱肉强食的法则开始运转……